桂子飘香时,古邑迎客忙。随着中秋国庆双节的来临,我市大街小巷陆续换上节日盛装,象征团圆的月饼再度成为市场主角,各类口味、包装的月饼琳琅满目。其中,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客家非遗月饼,在传承古老技艺与韵味的同时,通过口味、工艺、理念的多元焕新,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展现出这一客家传统美食历久弥新的强大生命力。
古法精粹薪火相传
记者走进紫金县城新紫路的赖师傅饼店,浓郁的油香与饼香扑鼻而来。各式月饼在柜台内整齐排列,洋溢着中秋佳节的氛围。紫金县级非遗“五仁叉烧皇制作技艺”传承人赖天生说,主要的产品有五仁叉烧王、双黄白莲蓉、豆沙水果味月饼等几种口味,价格从20元到200元不等,满足不同人群的各种口味需求。
为应对激增的中秋订单,赖天生带领团队加紧赶制月饼——包馅、压模、烘烤,车间内香气四溢,每一道工序都有条不紊地进行。金装五仁叉烧皇、双黄白莲蓉等经典口味的月饼颇受欢迎。一位特地从深圳回来买月饼的郑先生说:“非遗月饼又香又脆,味道很好,打算买十几盒,送给亲戚朋友。”
一饼一印见初心。地处江东新区古竹镇墟镇的隆益杨记作坊也吸引了不少买月饼的居民。这家始创于清光绪19年(公元1893年)的老店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该作坊遵循古方制作的叉烧月饼、五仁月饼,从手工包馅、盖章成型,每一道工序都凝结着代代相传的智慧与匠心,其独特风味更是牵动着大湾区游子们的乡愁。隆益杨记第五代传承人杨欣说:“这五仁月饼追求的不仅仅是口感,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正是这份对传统的坚守,使得非遗月饼保留了最纯正的风味和文化记忆,成为中秋佳节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
老味道邂逅新潮流
面对日益多元的市场需求和健康饮食风潮,我市非遗月饼并未固步自封,而是在恪守核心工艺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创新之路,让老味道焕发出符合当代审美的迷人光彩。赖天生说,以前的紫金月饼,把炸出来的猪油用来做饼皮,把猪油渣剁碎做馅料,所以很多老人家称之为猪油饼。经过品质的改良,升级优化成了“五仁叉烧皇”,既完整保留了传统手工制作的温度,又融入了现代人对口味的追求。2024年,这款月饼的制作技艺被列入紫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项目。
如今,隆益杨记已传承至第五代,第五代传承人杨欣及其表姐张俊慧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开展创新,对生产技艺进行改进,以迎合当下消费者的健康理念和口感需求,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运营方式,进一步提升叉烧月饼、五仁月饼、麻蛋仔和牛耳朵饼等客家传统美食的知名度。 2024年7月,“古竹隆益杨记麻蛋仔制作技艺”和“古竹隆益杨记牛耳朵饼制作技艺”作为传统技艺类别中的代表性项目入选江东新区第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文化的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人所关注。客家传统饼食种类非常丰富,深受大家欢迎。作为客家饼食传承人,我们要想办法继承和保护好代代相传的技艺,更要顺应时代变化,不断进行改善,才能让传统技艺在薪火相传中生生不息。”张俊慧如是说。
这个中秋,当人们品尝着既承载古老记忆又充满时代气息的非遗月饼时,品味到的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文化传承的厚度与创新活力的迸发。我市非遗月饼,正以其愈发旺盛的生命力,香飘湾区,甜蜜万家。
全媒体记者| 张涛
特约记者| 黄从高 甘建楼
通讯员| 陈敏
编辑| 谢芳卉
校对| 邹俏
二审| 黄向民
三审| 刘烨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