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中秋佳节,赏月、品月饼、尝芋艿是延续千年的传统习俗。然而在健康意识不断提升的今天,高糖、高油的月饼让不少人望而却步。如何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兼顾健康?
月饼当“点心”,等于“加了一餐”
传统广式、苏式月饼糖油含量都很高,鲜肉月饼、双黄蛋莲蓉月饼、冰皮月饼等月饼的热量约为每100克350至420卡路里,如果把它当“饭后点心”,其实就是为自己“加了一餐”。更科学的做法是把月饼切成小块,每次只吃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块,再搭配一杯清茶或花草茶,既解腻,又能控制热量。
近年来“低卡风”“控糖风”盛行,市面上出现低糖、燕麦、酸奶馅甚至冰淇淋月饼。这些月饼听上去很健康,但别忘了坚果、奶油等依旧是高热量食材,吃多了一样容易热量超标。所以,低糖月饼依然要限量,最好是替代部分主食,而不是在正常饮食之外“叠加”享用。
对于糖尿病、肥胖、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以及皮肤容易出油、冒痘的人,更要警惕过量的植物油、糖、热量和钠盐。婴幼儿和老年人因为消化功能较弱,也不宜吃太多。至于大家关心的血糖监测问题,健康人没必要为一两口月饼特意测血糖,但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提前做好饮食计划,注意可替换部分主食,并按日常方案监测餐前和餐后血糖,这样才能安心过节、稳住健康。
巧做芋艿美食,时令轻盈之选
秋天的芋艿小巧粉糯,正是中秋时令美味。蒸熟后蘸少许酱油或糖调味,口感绵密细腻,富含膳食纤维和钾元素,既能健脾补虚,也能缓解吃月饼带来的胃肠负担。把芋艿加入排骨汤或鸭汤中,不仅能增加软糯口感,还能让荤汤少了几分油腻,多了几分清润。
值得一提的是,芋艿属于低GI食物,也就是说,它的升糖速度较慢,因此即使是血糖偏高的人群也可以适量食用。不过,它的淀粉含量并不低,依然要遵循“主食替换”原则:吃了芋艿,就要相应减少米饭或面条的分量,才能保持血糖稳定和营养均衡。对正在体重管理的人来说,芋艿热量低于米饭,是非常合适的替代选择。
在烹饪方式上,过去传统的重油厚味烹饪方法并不推荐。无论是做馅料,还是入菜,都应以少盐、少油、少糖为宜。比如家常的芋艿老鸭汤,就可以把肥腻的鸭腿换成油脂较少的鸭胸肉,再搭配豆腐同煮,不仅润燥滋补,还能减少脂肪摄入,更适合“三高”人群和中老年人健康享用。
善配“减油”蔬菜,家宴健康吃
中秋餐桌上,科学饮食的关键在于把握“量”和“搭配”。月饼尝鲜即可,不必追求“每种口味都吃一块”;芋艿也要适量,避免一次吃得过多。
常见的中秋家宴还容易出现红烧、油炸、糖醋等重油厚味的做法,不仅热量高,还增加胃肠负担。建议多采用清蒸、炖煮、凉拌等健康烹饪方式,既能保留食材原味,又能有效减少能量摄入。
建议蔬菜要占据餐桌的大半江山,比如凉拌西兰花、清炒时蔬、木耳黄瓜,不仅增加膳食纤维,还能帮助减轻油腻感。饮品方面,推荐选择清茶、菊花茶或淡汤,不宜搭配含糖饮料和酒精,以免进一步增加身体负担。
对糖尿病或其他慢性病患者,更要提前做好饮食规划。如果节日餐桌上甜食或高脂食物难免,可以相应减少当天的主食分量,同时在餐前和餐后适时监测血糖,这样既能保证健康管理的连续性,也不会影响与家人团聚的温馨氛围。
(作者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营养科主任、主任医师)
原标题:《别让甜蜜成负担,中秋美食如何健康吃?芋艿是隐藏的“宝藏美食”》
栏目主编:唐闻佳 文字编辑:张菲垭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来源:作者:蔡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