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月饼,藏着岁月的褶皱,裹着他乡的心意,也盛着半生的牵挂。
今年到了八月底,上海的气温居高不下,很多上海人都在说,这个日子难熬,随口还会重复几句:热煞了,热煞了!贵州的朋友又给我寄来了月饼。我心里说,这也太早一点了吧。细细一算,也不是太早,可不,已经是农历七月初了,再过一个半月,就是中秋节了!
中秋节是团圆的日子,中国人都是要过的。哪怕在一些特殊的年头,到了中秋,一家人还是要聚在一起坐坐。现在的日子过得好了,月饼也做得越来越有特色和好吃。
贵州朋友寄到上海来的月饼,没有打开包装,我就知道是贵视月饼和贵医月饼两个品牌。邻居看见我这么早就收到月饼,本就好奇,不由得问:你怎么肯定,何谓贵视月饼?何谓贵医月饼?我说,贵视月饼,就是贵州电视台食堂产的月;贵医月饼,就是贵州省人民医院食堂产的月饼。到了这个时节,你如果去贵阳,在电视台和省医院门口,排着长长的队伍,既不是做节目的,也不是求医看病的,那都是买新鲜月饼的。他们除了自家尝,更多的是寄送给像我这样远方的朋友。
还有一种情况,贵州全省有近四千万人口,省城贵阳的居民,不少是改革开放这47年中迁居到省城来的。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些人见贵视、贵医月饼好吃,买一点送给各地区各县份上的亲朋好友,几年工夫,贵视贵医月饼的名声大振。像我这样和贵州结缘五十多年的老朋友,收到贵视和贵医月饼,似乎成了年年的惯例。
记得前年也是中秋之前,我受邀参加上海电视台一个和食品有关的节目。节目中有尝试月饼的环节,我就带了一盒贵视一盒贵医月饼过去,没想到节目做完,两盒月饼吃了个精光,每个怀着尝鲜心理试试的人,包括现场工作人员,尝了都说好吃。我赶紧把这情形告诉了贵州朋友,他们高兴地说,没想到贵州的月饼竟然受到上海朋友的喜爱。
只有我听得懂这句话的意思。五十多年之前,我还在贵州山乡里当知青。中秋节快到了,逢雨,我那时的恋人、今天的妻子病了,我去她居住的茅屋里探望,她说嘴巴干,吃什么都没有滋味。回到村寨上,老乡告诉我,说距离我们寨子14里地的锋光厂食品店里有月饼卖,不需凭票,敞开供应,农民去了他们照卖。
我穿上雨衣就想去跑一趟。有知青马上阻止我,说这月饼硬得像石头,咬都咬不动,你去买来也不能吃。白跑一趟不值得。另一个知青说,去年他去锋光厂看朋友,尝过一只月饼,馅儿比冰糖还硬,咬不动。我说天下雨,闲着也是闲着,还是沿着崎岖山路,翻山越岭赶在下班之前,买了一饭盒月饼,送到恋人的面前。让她尝尝工厂职工食堂产的月饼。事后她告诉我,正像知青们说的,这月饼硬,咬不动,但她想到我来回走了近30里山路,还是就着温开水,一只一只把月饼吃了。
从初识相恋,到结婚组建小家庭,在山乡,在省城贵阳,又调回上海,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我们共同经历了多多少少大大小小的事情啊,很多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忘记了,但是当年买月饼这件小事,我们老两口始终还记得。
现在我想想,哪怕就是为了这点儿记忆,我那时冒雨走了近30里路,也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