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行浙江衢州分行工作人员与茶农交流茶叶采收情况。陈艺文 摄
借着“浙BA”掀起的热潮,浙江衢州近期又火了一把,当地传统卤味“三头一掌”更是让游客们大快朵颐,不少人临走时还不忘打包。作为衢州家喻户晓的卤味企业,浙江不老神食品有限公司推出的系列卤味更是因先进的保鲜技术备受青睐。
作为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之一,该公司一直怀揣“让一万个家庭从小康走向富裕”的愿景,已在全国开设1200多家专卖店,带动6000多户农民发展养殖产业。但就在几年前,企业发展却陷入了困境。
2020年,企业生产销售受阻,农业银行衢州分行通过担保方式为其提供了10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2024年,企业准备扩大规模,打造集智能化加工、仓储冷链、配送于一体的现代化基地,农行衢州分行再次以超7000万元金融支持为项目“保驾护航”,首笔600多万元贷款已于近期成功发放。
“我们就是要通过对重点农业企业、农业产业的支持,助力更多农民增收致富。”农行衢州分行行长朱葵的一番话,道出了该行的服务理念。近年来,该行聚焦当地特色产业,积极探索“金融赋能-产业升级-共同富裕”的良性循环。今年以来,在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衢州监管分局指导下,重点围绕10亿元以上“土特产”全产业链提供金融服务,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今年上半年,该行农业贷款和乡村产业贷款分别新增19亿元和5.6亿元;涉农贷款新增超26亿元,增速近10%。
在服务特色农业产业的过程中,农行衢州分行探索多元发力路径,其中通过服务行业协会激活产业活力是一条重要路径。而开化县的茶产业,正是这一模式滋养下的生动样本。
衢州市开化县是中国绿茶重要的生产地之一,全县茶园面积12万亩以上。每年3月起,当地长虹乡中山堂茶山逐渐进入茶叶采收密集期,每天都会有百余名周边农户穿梭于茶丛间,单是采茶和炒茶环节的日工资支出就达2万元。“多亏了农行50万元信用贷款,才没耽搁采茶黄金期。”茶园负责人范华波一直在茶山忙活,农行衢州开化县支行客户经理主动上门,仅用一天时间就完成了贷款发放。
“在我们开化茶叶市场,清明是个重要节点,每天凌晨3点就有茶农过来交易,高峰期每天茶叶进出量就达3万余斤。”开化县茶叶协会秘书长徐谷新说,他经营的梅岭茶叶商行3月下旬以来,每天都要收购茶叶1000余斤。清明前,他将农行衢州开化县支行提供的50万元贷款拿出来支付货款,因为是随借随还,给他节省了不少成本。
为进一步加强对开化县茶产业的支持,农行衢州开化县支行与当地茶叶协会合作,以白名单形式逐一对接茶农和茶商的资金需求,特别在春茶采收高峰期,推出茶农绿色通道。今年以来,该行已支持各类茶农、茶商110余户,发放贷款超7000万元。此外,围绕开化龙顶茶叶品牌打造,农行积极推进“开化龙顶三茶融合创新园项目”建设,让金融“活水”持续滋润茶香。
金融“活水”的滋养,既流淌在行业协会联结的产业链条上,也浸润于重点企业成长的沃土中。在“全国羽毛球之乡”的衢州江山市,1.8亿只羽毛球产量占据全国总产量的65%,产品远销海外。
江山市航宇文体用品有限公司是当地羽毛球生产龙头企业。“15年前,我们从农行获得第一笔200万元贷款,解决了原料收购难题。”企业总经理周建荣娓娓道来。后来企业准备迭代新的生产线,农行衢州江山市支行又提供了1500万元贷款,让企业发展进入“快车道”。正是这一笔笔“及时雨”贷款,让“江山制造”的羽毛球拥有了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羽毛需求的旺盛,也让鸭鹅养殖户多了一份收入,周先明夫妇就是受益者。2024年,他们决定立足“江山白鹅之乡”品牌,投入鸭鹅养殖行业,但幼苗采购、饲料采购等都需要资金。正当周先明夫妇犯愁时,农行客户经理主动上门走访,积极推荐“白鹅贷”,高效提供了30万元信用贷款。有了这笔资金,周先明夫妇顺利完成首批成品鸭鹅出售,对养殖事业也有了更多信心。截至目前,农行衢州江山市支行累计支持养殖户600余户,提供信贷支持6.3亿元,其中仅养鹅农户就超过50户,有力推动了当地养鹅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副产品”羽毛品质和产量的提升。
通过精准对接特色农业产业需求,农行衢州分行以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为当地特色农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下一步,该行将落实好中国人民银行与农业农村部共同印发的《关于加强金融服务农村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通过资金、渠道、人才等政策支持,加快推动产业升级,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金融力量。(陈艺文 卢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