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油辣两面都炸得油亮金黄,口感又酥又香。
酥油辣的原材料主要是面粉、粘米粉、糯米粉以及少许茴香。
将装满粉浆的铁勺探进滚烫的油里,粉浆在高温中迅速定形。
刚炸好的酥油辣,放在竹筛里滤油晾凉。
灶台前的陈冬娴系着围裙,左手握着铁勺,右手灵活地往勺里加粉浆。
酥油辣的传统做法是加黄豆,丰富口感越嚼越香。
陈冬娴打包酥油辣。
在客家人心中,酥脆咸香的酥油辣,不仅是一种美味的小吃,更承载着过年过节的节日氛围,代代相传的家乡滋味。
来自华城镇的酥油辣制作手艺悠久,要说哪家的味道最地道,当地人都会指向城镇村十字街南129号的煌辉商店。这家不大的食品店,货架上整齐码着各类客家小吃,店主陈煌辉正在装箱酥油辣,等待顾客取货。
这里藏着三代人的坚守——从陈煌辉的爷爷起,他们就扎根在华城圩镇,守着一口油锅、一摞粉盆,坚持传统手艺,让酥油辣成为逢年过节的传统美食。
陈煌辉从小伴着饼香长大,看着父亲和爷爷做各种客家小吃,那时就开始帮忙打下手,在潜移默化中渐渐对这个味道产生了深刻的记忆,对传统小吃制作很有情怀。“我们家族三代人都在做这个,等我接过勺子时才明白,这不是简单的谋生手艺,更是要守住客家人的味道。”陈煌辉说这话时,后厨传来的“滋啦”声愈发清晰,他的妻子陈冬娴正在里面忙碌。
走进后厨,一股浓郁的炸物香味扑面而来。灶台前的陈冬娴系着围裙,左手握着长柄铁勺,右手灵活地往勺里加粉浆,手腕轻轻一转,粉浆便均匀地铺满勺底。这粉浆的配比,是酥油辣好吃的关键。“面粉保证蓬松,粘米粉增加韧性,少许的糯米粉带来细腻口感,再按比例加入磨碎的茴香。”陈冬娴说。
说话间,陈冬娴将装满粉浆的铁勺探进滚烫的油里,“滋啦”一声,油花瞬间翻涌,粉浆在高温中迅速定形,边缘渐渐鼓起金黄的“裙边”,等到两面都炸得油亮金黄,陈冬娴便手腕一扬,酥脆的酥油辣就从油锅里“跳”出来,落进旁边的滤油竹筛里,油滴顺着竹缝缓缓流下,热气裹着香味直往人鼻尖钻。
刚炸好的酥油辣,要放在竹筛里晾凉。等热气散去,拿起一个咬一口,先是外皮的酥脆,接着是粉浆的咸香,黄豆则越嚼越香,让人忍不住想再吃一块。
“看着简单,但粉浆的比例要根据天气温度的不同有所调整,这样咬起来够脆、嚼着不硬。”陈冬娴笑着说,酥油辣的原材料不复杂,主要是面粉、粘米粉、糯米粉,茴香增香,黄豆添脆。
一块小小酥油辣,连不起眼的黄豆,也藏着门道,必须提前用开水烫透,这样炸出来才够酥,不会有生豆的涩味。为了迎合年轻人的口味,这些年他们还在传统黄豆款的基础上,推出了芝麻和花生口味。
在客家人家,酥油辣的吃法可不少。逢年过节,它是待客的茶点,亲友围坐,边吃边聊,年味就浓了;早上拌粥,脆香配着软糯,简单的早餐也变得有滋有味;家里来了客人,或是自己想小酌几杯,酥油辣也是下酒菜,一口酥脆一口酒,惬意又满足。
一块块金黄的酥油辣,藏着客家人的生活智慧,藏着手艺人的坚守,更藏着无数客家人对家乡、对节日的情怀。如今,煌辉商店的油锅依旧“滋啦”作响,这口脆香,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一种传统,让客家的节日有了味道,让乡愁有了寄托。
文:南方日报记者 汪思婷
图: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