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胜 宁玉瑛
“这是来自揭阳的锦盛酱油,古法酿造,炖肉特别香!”在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东莞·揭阳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的直播间里,“95后”主播小雨拿起一瓶色香浓郁的酱油,对着镜头熟练地介绍,弹幕里不断跳出“已拍”“期待”的字样……短短两小时,这款酱油连同埔田竹笋、隆江猪脚等30多种揭阳特产,创下了31万元的销售额。
270公里外,揭阳市揭东区曲溪街道的锦盛酱油厂里,老师傅吴伯正守着发酵缸,用手感知温度的变化。他没想到,自家酿了半辈子的酱油,不仅摆进了2000多家便利店,还通过直播卖到了全国各地。
“东莞·揭阳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内,主播进行直播带货。受访者供图
“锦盛酱油单月最高卖了1.2万瓶,现在不少门店已经卖断货。”作为“莞揭优品”项目的重要线下零售渠道合作伙伴,美宜佳控股有限公司采购负责人告诉记者,引入揭阳产品最初是响应帮扶政策,消费者的复购热情让他们颇感意外。
作为粤东西北的典型代表,揭阳拥有众多独具风味的特色农产品,但产业多以传统加工为主,缺乏高附加值环节。过去,像锦盛酱油这样的揭阳产品,虽承载着非遗技艺与乡土情怀,却因品牌认知度低、市场渠道有限,难以融入大湾区消费主流。
为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难题,广东创新性地探索“反向飞地”模式——由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地区主动到发达地区设立“飞地”,推动珠三角的创新资源与粤东西北的产业基础双向赋能。
莞揭协作农场,揭阳市农科所技术人员穿梭在田间。受访者供图
“不是简单地把东莞的工厂搬到揭阳,揭阳的‘大脑’同时也安在了东莞。”东莞市-揭阳市对口帮扶协作指挥部指挥长叶冠强向记者解释“反向飞地”的核心逻辑:人才的更新,是莞揭两地推动“培养+协同”双轨机制的结果——通过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定期输送和培养“高、精、尖、缺”人才,并为在创新中心作出贡献的人才提供在莞揭两地的同等待遇与发展机会。
进驻“东莞·揭阳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的企业。受访者供图
中科牧玛生命科技有限公司的AI宠物医疗设备正是在此模式下成功孵化。
“在东莞松山湖,我们通过‘周二有约’产学研平台快速对接材料实验室,华为供应链保障了核心部件的稳定供应。而在揭阳,我们可以快速落地生产,物流成本比珠三角低30%左右。”该公司技术负责人介绍,企业选择在松山湖设立研发中心,看中的是这里集聚的散裂中子源、华为供应链以及30多家顶尖科研机构,将产业化环节放在揭阳,则是看中当地成熟的制造基础、较低的要素成本以及便捷的物流网络。
区域合作,最难的是利益分配。莞揭协作创新性地提出了财政留成收益按“东莞20%、揭阳60%、‘飞入地’镇街20%”比例分配的方案。广东莞揭实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陈汉昌坦言:“最初有镇街担心税收分流影响积极性。经过多轮协商,最终确立‘贡献度分配’原则。我们还约定,收益优先用于‘飞地’再投资,每三年动态调整比例,确保分配机制始终贴合发展实际。”
利益绑定激发了内生动力。揭阳将获得的留成资金用于园区升级,东莞将部分收益反哺招商补贴。
截至目前,已有33家企业和机构在“东莞·揭阳产业协同创新中心”进行前置孵化与战略合作,有5家规模企业在莞揭产业转移合作园落户,20多名技术人才通过“飞地”平台获得在东莞设立的新型研发机构联合培养机会,同时引进中科云智国家级孵化器10多名创业导师和东莞新型研发机构专家在揭阳科智园担任顾问。
当珠三角的创新活力与粤东西北的深厚底蕴交融,一条迈向共同成长的区域协调发展新路,正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