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冬天最治愈的事,大概就是“围炉而坐,热汤翻滚”。而在众多火锅流派中,广式打边炉绝对是独具一格的存在——不靠重口味,而是用一锅“鲜”征服人心。
这几年,从广州、佛山一路“打”到北方,打边炉已经成了不少食客的“心头好”。可不少人好奇:广式打边炉到底怎么做?它和普通火锅有啥区别?能不能自己学会?
今天咱就从原汁原味的角度,把这锅“南方人的火锅天花板”讲透!
在广东,打边炉不仅是一种吃法,更是一种生活仪式。
“打边炉”其实就是广东人对吃火锅的独特称呼。但不同于川渝火锅的麻辣滚烫,打边炉讲究的是——清汤打底、食材鲜嫩、原味涮煮。
广东人说:汤要鲜,料要靓。
一锅靓汤,不仅要能涮牛肉、虾滑、鱼片,还得能让人喝完汤底仍意犹未尽。
这也就是打边炉和普通火锅最大的不同——它不靠刺激味蕾,而是温柔地打动人心。
很多人以为打边炉汤底就是普通骨汤,其实差远了!
正宗广式打边炉讲究“三分火候,七分食材”,汤底才是灵魂所在。
第一步:选材要鲜。
一般用猪骨、鸡架、瑶柱、虾皮、老姜一起熬制,再加上少许陈皮、枸杞、玉竹提鲜。
汤熬足两个小时,乳白而不腻,香气浓郁。
第二步:火候要稳。
火不能太大,否则汤会浑;也不能太小,否则鲜味出不来。保持微滚状态,汤面轻轻翻腾,香味自然溢出。
第三步:调味要轻。
广式打边炉讲究“原味涮”,所以锅底调味非常清淡,只需加少许盐或瑶柱粉提鲜即可。
这种汤底不压味,反而更能衬托出食材的“本味”。
别看打边炉食材看起来朴素,实际上门道极多。
1. 牛肉是主角。
新鲜黄牛肉,按部位分为吊龙、匙柄、胸口朥、嫩肩等。每个部位切法不同、涮法不同,时间也得精准控制。太嫩没嚼劲,太老又失口感。
2. 海鲜是灵魂。
虾滑、鱼滑、墨鱼滑、蟹柳、扇贝、花甲、鱿鱼须,都是老广打边炉必备。海鲜涮汤几秒钟即可出锅,鲜甜留口。
3. 蔬菜与豆制品点睛。
豆腐皮、油麦菜、茼蒿、豆腐泡,吸收汤底的香味,是广式打边炉的“收尾担当”。
所以打边炉看似轻巧,其实每个环节都考验火候与配比,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自己做,总感觉味道差点意思。
不少人试着模仿,却总做不出那股“鲜而不腻”的感觉。原因其实有三:
一是汤底熬法不对。
很多人偷懒用高汤块代替,这样汤底虽然香,但没有“层次感”,一喝就假。
二是蘸料没掌握。
正宗打边炉蘸料一般是沙茶酱+蒜蓉+香菜+花生碎+酱油+芝麻油。比例调不好,味道会掩盖汤底本味。
三是火候节奏掌控不到位。
肉片涮太久会老,海鲜时间不够会腥。老广讲究“手起肉落”,也就是下锅5秒出锅,刚好鲜嫩。
这些细节如果没人带着教,自己摸索往往要走不少弯路。
答案是肯定的。
打边炉的市场潜力非常大,它定位清晰、客群广泛、四季可卖。
尤其在北方城市,广式打边炉属于“新口味”,竞争小、接受度高,很多顾客一试成主顾。
而且相较于麻辣火锅,打边炉设备要求更简单、出餐更快、油烟更少,特别适合年轻创业者、小本起步者。
但要想做得好,技术标准化是关键。
打边炉的每一个步骤,从汤底比例到配菜节奏,都需要精准配比。随便抄方子,味道不稳,顾客就容易流失。
想把打边炉做出地道广式风味,靠自学真的很难。
像山东厨仟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这样专注餐饮教学十余年的机构,就针对广式打边炉开设了系统课程。
课程内容涵盖:
每位学员都能实操操作,一对一教学,确保学会后能独立开店。
很多人学成后,做出的打边炉口味比市面上连锁还稳。
广式打边炉看似普通,其实是火候、食材与技艺的结合。
它没有夸张的辣度,却有深入人心的鲜香。
正因为这份讲究,才让打边炉能从广东火到全国。
如果你也想学正宗做法,不妨到厨仟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了解一下这门“鲜香学问”,
把这一锅鲜汤掌握到手,才能真正做出让人回味的味道。
一锅靓汤,一桌好料,这才是老广心里的“火锅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