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进九月,我家老太太就开始念叨:“该买糯米粉了,重阳糕得自己蒸才够味儿。”
你看,老祖宗传下的节日从不含糊,不像现在有些节,除了抢券就是凑单。
重阳节这事儿,吃的喝的、说的做的,全是学问,差一点都可能闹笑话,今天咱就掰开揉碎了聊聊。
先说说吃,这可是节日的灵魂。
首当其冲必须是重阳糕,别以为就是块普通点心,这里面的门道能追溯到唐朝。
那会儿这糕叫“花糕”,武则天就爱在重阳这天赐给大臣们吃。
到了宋朝更讲究,糕上要嵌石榴、栗子,还得插五颜六色的小纸旗,看着就喜庆。
最有意思的是崇明的重阳糕,一层白米加白糖松子,一层红米加红糖豆沙,叠个九层,取“九九归一”的意思,蒸好后撒上桂花,隔着两条街都能闻见香。
为啥非得吃糕?
因为“糕”和“高”谐音,古人没山可登的地方,就用吃糕代替登高,图个“百事俱高”的好彩头。
明代还有个习俗,把糕片贴在小孩额头上,念叨“愿儿百事俱高”,比现在的“加油”可雅致多了。
不过有个冷知识,唐朝大诗人刘禹锡当年想在诗里写“糕”字,愣是因为《五经》里没这个字憋回去了,后来还被人笑话“虚负诗中一代豪”,可见这糕在古人心里多有分量。
再聊聊喝的,菊花酒是绝对主角。
这酒可不是随便泡几朵菊花就行,古人讲究得很,得头年重阳采菊花茎叶,和糯米掺在一起酿酒,等第二年重阳才能喝,名副其实的“时光佳酿”。
汉高祖那会儿宫里就流行这口,说喝了能长寿。陶渊明更夸张,直接说“菊能制颓龄”,把菊花当成长寿秘诀。
现在虽然少有人自己酿酒,但喝的讲究没丢。
别光盯着菊花酒,有些地方还喝茱萸酒,王维诗里“遥知兄弟登高处”的下一句,可不就是“遍插茱萸少一人”嘛,这茱萸泡的酒,自古就是重阳的“吉祥酒”。
不过提醒一句,不管喝啥,点到为止就行,老祖宗喝的是意境,不是拼酒量。
接下来是“说什么”,这可是最容易踩坑的地方。
你可别一见面就喊“重阳节快乐”,这话在古人听来可不地道。
因为重阳节最早有避邪祈福的意思,不是纯粹的欢庆节,说“安康”“平安”才更稳妥。
给老人送祝福,多说“愿您福寿绵长”,给同辈道贺,讲“祝你步步高升”,既贴合“九”的寓意,又显得有文化。
还有个送礼忌讳得记牢:别送菊花。
虽说重阳赏菊是老传统,但古代菊花多用来祭祀,送人容易闹误会。
不如拎两盒重阳糕,既应景又讨喜,尤其是给娘家送,讲究“两大九小”,取“二九相逢”的彩头,老辈人见了准高兴。
最后说说该做啥。
登高肯定是重头戏,最早能追溯到西汉,那会儿人们登高是为了“辞秋”,和大自然告个别,顺便祈福。
现在不用非得爬名山大川,家附近的小山、公园的高塔,哪怕小区的观景台,只要能往高处去,意思就到了。
记得带上老人,毕竟1989年就把重阳定为“老人节”了,陪着长辈登高望远,比啥礼物都强。
插茱萸也不能忘,这可不是装点门面。
茱萸香味浓,古人把它缝在香囊里戴身上,或者插在门上,图个吉祥顺遂。
要是找不到茱萸,买盆菊花摆在阳台也挺好,赏着花喝口茶,应了“菊酒延年”的老话。
还有件必做的事:别让长辈做饭。重阳本就是敬老的日子,你要是让老人围着灶台转,那可就违背节日的初衷了。
其实这些讲究说到底,不过是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和期盼。
一块糕藏着步步高升的心愿,一杯酒盛着长长久久的祝福,一次登高满含对未来的向往。
现在日子好了,仪式感可以简化,但那份对传统的敬畏、对长辈的孝心不能丢。
今年重阳,不如试着自己蒸块糕,陪老人登次高,说句贴心的“安康”。
这些老祖宗传下的规矩,从来都不是束缚,而是藏在时光里的温暖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