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宁,尤其是本溪、沈阳、鞍山这些地方,一到夏天晚上,烧烤摊上十桌有八桌都摆着龙山泉。这酒不靠广告,也没见铺天盖地地宣传,就是靠着“好喝、便宜、够劲”这几个字,一点点在本地人嘴里传开了。
可你要是出了辽宁,基本就见不着这牌子了。别说南方了,就连隔壁吉林、河北的超市里都难找。同样是地方啤酒,新疆的乌苏都能火遍全国,龙山泉咋就这么“出不了省”呢?四个特别实在的原因,看完你就明白了。
离了本溪的水,味道真就不一样了
龙山泉这名字可不是白叫的,它的酒是用本溪龙山泉的地下水酿的,水质特别好,清甜还带点矿物质味,酿出来的酒口感清爽,喝着不腻。但问题也在这儿——这水换地方可就没这味儿了。你想去外地建厂?水不一样,工艺再一样,喝起来也不是那个感觉了。
乌苏当年火了之后全国生产,结果很多人说“没以前好喝了”,就是这个道理。龙山泉现在没那个技术也没那个钱去解决异地风味的问题,干脆就不动,守住原汁原味。
本地人喝的是情怀,外地人可不认这套
说实话,龙山泉好喝是真好喝,但你要说它多“惊艳”,那也谈不上。它主打的几款还是普通工业啤酒,加了大米,口感顺,适合配烧烤。辽宁人爱喝,一半是因为味道,一半是因为“这是我们本地的牌子,支持一下”。这种感情,外省人哪懂?就像你去西安不吃泡馍、去重庆不涮火锅,外地人也不会因为“情怀”去尝试一个没听过的啤酒。没故事、没营销,光靠“好喝”两个字,想火全国,太难了。
想铺货全国?厂子小,根本供不起
别看在辽宁挺常见,龙山泉其实就一个厂,在本溪。产量就那么多,先紧着本地市场都未必够,哪还有余力往外发?而且它的渠道也不像大品牌那样,有经销商一层层往下压。它靠的是烧烤店、小超市口口相传,慢慢铺开的。这种“慢热”模式在省内行得通,一出省,物流贵、周期长、销量又没保障,谁愿意进货?老板说:“不是不想卖,是真运不起、卖不动。”
能活到现在,已经很不容易了
现在全国啤酒市场,基本是几个大牌子的天下。华润、青岛、百威,哪个不是财大气粗?多少地方啤酒厂,火了没几年就被收购,改个名字,味道也变了。龙山泉能一直自己干,没被收,没改配方,还能在辽宁混得风生水起,已经算是“逆天改命”了。老板们都说:“人家不图挣快钱,能把本地市场守住,把品质稳住,就挺牛了。走出去?那得烧多少钱?搞不好人没打出去,自己先垮了。”
所以说,龙山泉不是不想走出去,是现实不允许。它就像咱家门口那家老烧烤店,味道正、人情味足,但开到外地,可能就不是那个味儿了。
能在一方土地上被认可、被惦记,对一个地方啤酒来说,或许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