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前,周文王在岐山击鼓点将,鼓声未落,一碗臊子面已端上中军大帐;今天,我们把这口鼓声做成一味佳肴,让时空在舌尖合奏。臊子面,不只是一碗面,它是周礼的遗音、秦岭的云雨、更是关中的烟火。
周文王以“臊子”犒赏三军,“臊子”即肉末,取“善割”之音,寓“克敌”之意。而酸辣鲜香的滋味,让食客一口下去,便觉酸得优雅,像编钟在齿间轻撞,把三千年前的鼓点敲进你的心跳。
关中红白喜事,臊子面讲究“只吃面,不喝汤”,寓意“喜气留在屋里”。碗里只挑面,汤倒回锅,循环添食,称“涎水面”。外人闻之皱眉,本地人却笑:酸汤越回越醇,人情越添越厚。一碗面,可喂饱一个村庄;一口汤,能续上一段乡情。于是红白喜事、满月寿宴,大锅一支,面香一起,便是“众”字成林,千人同味。
周原的风还在吹,秦岭的雪仍在化,臊子面就还在碗里翻滚。它是陕西人写给岁月的一封情书:用最朴素的麦香、最直白的酸辣,把漫长日子熬成滚烫的汤。
若你来到西安,来到“感恩有您”陕西一口香臊子面馆,听见大铁锅里“咕嘟咕嘟”的声响,别犹豫——端起碗,吸溜一口,让酸香顺着舌尖一路暖到心底。那一刻你会懂:所谓人间值得,不过是“再来一碗臊子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