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堂上新了!有麻辣香锅,还有……
创始人
2025-11-20 19:23:13

在海高校区致和部的食堂里,藏着一份“成绩单”……这份成绩单,不考核分数,只衡量温度。它的评分员,是每一位在这里吃饭的孩子;它的答卷人,是系着围裙、掌着勺的他们。

一所学校的品格,不仅体现在课堂的高度,也沉淀在食堂的烟火气里。今天,我们选择走进这里聆听锅碗瓢盆背后的心声,看一所学校的用心,如何在一日三餐的热气中落地生根。

清晨五点半的致和部食堂,灯光先于朝阳亮起。陈主任系着条虽然有些旧但很干净利落的围裙,一边翻着采购单,一边对身旁的朱师傅念叨:“老朱,今天娃娃们月考,咱这菜,得做得更下饭点儿。”

话音刚落,陈主任心头一暖,此情此景,何其熟悉。原来在他刚来这里的时候,学校的干部拍着他的肩膀:“老陈,食堂这一摊,就交给你了。咱这儿没那么多层级,就一句话——‘天气好了,下面的庄稼才能好好生长’。”而这句话,陈主任记到现在。

这份对基层员工的尊重和人情味,从不是空洞的口号,早已在光阴的沉淀中,熬成了食堂里最醇厚的底汤。学校的干部们常常走出办公室,走进后厨,问问大家的工作难处,聊聊生活琐事。这份真诚的惦记,比任何形式主义都暖人心。而后厨里的默契,也便在这氤氲的蒸汽中自然养成,没人计较分工多少,切菜师傅赶不上进度,配菜师傅就主动搭把手;出菜高峰忙不过来,大家默契配合,递料、掌勺、装盘一气呵成。“虽然忙,但心里踏实又开心。”他们掌的是不同的勺,守的是不同的岗,心里却烧着同一把火,围着同一口叫“致和食堂”的锅。就这样,数不清的点滴,让所有人的心劲往一处使,如同熬煮一锅好汤,不同的食材与付出,最终交融成一种无法分割的温暖滋味。

“刚来的时候,也没想其他,只觉得应该带着大伙,把食堂打造成师生爱吃、员工舒心的地方。”陈主任坦诚又实在地分享着这一路走来的感受。作为管理者,他盯着食材的新鲜度,从采购到入库层层把关;卫生标准他更是容不得一点马虎,他总是跟大家强调后厨的每一处角落都要经得起细看。但他从不是“甩手掌柜”,特色菜品他要亲自掌勺,新菜品推出他要带头示范,就餐高峰人手不够时,切菜、炒菜样样上手补位,陈主任用行动给团队立起榜样。

改革,从增加菜品开始。将原先七八个菜拓展到近二十个,最难的不是手艺,是怕浪费。于是陈主任就带着大家“试菜”,员工先吃,投票,好的留下,不好的淘汰。当然,在改革初期难免有不适应,但他耐下心与大家沟通,带着团队一点点调整、一步步适应,遇到突发情况,总能用早已备好的应急预案及时化解。“同事们真的给力,我有事出差,他们也能把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说起团队,陈主任满是感激,而这份默契,正是源于彼此的真诚与信任。

他总是把时令养生的规律放在心里惦记着,春天添鲜蔬,秋冬加炖菜,让餐桌跟着季节换花样,中间有一阵子,他几乎“住”在了食堂。有一天,他听到几个学生边走边聊:“好想念我妈妈做的咖喱饭啊……”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陈主任没吭声,回头就拉着朱师傅研究。买什么牌子的咖喱块,放多少土豆和胡萝卜,肉怎么炖才不柴……几天后,当一大锅金灿灿、香喷喷的咖喱饭出现在窗口,那个学生眼睛亮了。就这样,可乐鸡翅、猪脚饭……学生的“心愿清单”,一个个变成了现实。“娃娃们的念想,就是咱下锅的菜单。”陈主任说。

随着餐饮质量提升工程的切实推进,朱师傅的灶台也慢慢焕发出满满的活力,以前翻来覆去的老菜品,如今变成了常换常新的惊喜。不过菜品在变,花样在翻,但“让学生爱吃”这朴素的准则,在他心里从未改变。

每餐结束,朱师傅总会主动凑到学生中间,那句熟悉的开场白也随即响起:“同学,今天的酸菜鱼够辣吗?”“糖醋饺子合不合胃口?”学生的意见,是朱师傅最看重的事。“听到有孩子说‘不够辣’,我们第二天就会把小米椒撒进锅里;看到有学生留言想换口味,就和团队一起琢磨新搭配,不出几天,绍兴臭豆腐、炸鸡柳、猪脚饭等等新菜品就会出现在餐台上。” 对朱师傅而言,学生那句“不够香”的嘀咕,就是最急切的开工令。他的匠心,不止于技术,更在于这份“听了就要改”的执拗。

这份用心,也被食堂墙上那一张张评价表稳稳接住——师生的满意度直接与工作认可挂钩,这给了他和团队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朱师傅的细心不止于做菜的味道,学生遗落的饭卡、外套,他都会小心翼翼收好,静候失主;节假日里,和团队一起煮汤圆、包粽子、煮茶叶蛋,免费分给留校的学生,让节日多了份烟火暖意。

“看着学生们吃得香,和同事们配合得顺心,再累也值。”朱师傅拭去额角的汗珠,脸上洋溢着纯粹的成就感。这份满足,不仅来自师生的认可,更源于在这里,他的手艺与真心,被深深地尊重和珍视着。

“干了十年,从没见过食堂这么舒心热闹!”看着排队打饭的长队,应阿姨的脸上笑开了花。她在食堂的十年坚守,终于在这片升腾的烟火气中,迎来了最温暖的回响。

这份坚守,源于一份将心比心的懂得。应阿姨常说:“我自家也有孩子,太懂了——娃在外头上学,爹妈最惦记的,不就是一口热乎饭,怕他吃不饱、吃不好吗?”这份母亲般的柔软心肠,让她自然而然地,把走进食堂的每一个学生,都看成了自家的娃娃。

十年时光,她把这份牵挂制作成了一本无形的“独家菜单”。哪个男孩正在抽条长个,饭量顶俩;哪个女孩一点香菜都不碰;哪个孩子总是只点素菜……她都一一记在心上。有个女孩,曾连续几天只打一份青菜,默默坐在角落。应阿姨看在眼里,疼在心里。那天,她给女孩的餐盘里,结结实实地多扣了一勺荤菜。“光吃素可不行,正长身体呢,得补补!”她带着母亲特有的“霸道”,温柔地命令道。

这份不期而遇的温暖,孩子们都记着。以前窗口固定时,学生们会特意绕远路,排到她的窗口;如今窗口流动,孩子们打饭时总会踮起脚,在人群中寻找那个熟悉的身影,互相打听:“应阿姨今天在哪个窗口?”

这几年学校越来越大,食堂里越来越热闹,大伙也越来越忙,从早到晚站得腰酸背痛是家常便饭。但同事们一个默契的搭手,领导一句关切的问候,尤其是孩子们那一声声清脆的“应阿姨好”,像拥有奇妙的魔力,总能瞬间拂去她所有的疲惫。“领导尊重我们,同事互帮互助,孩子们又这么惦记我们……”应阿姨搓着微微粗糙的手,笑容淳朴而满足,“在这样的地方工作,再累,心里也是滚烫的、开心的。”应阿姨朴实的分享里,藏着的是一位母亲最深沉的牵挂,和一份几乎要满溢出来的幸福感。

致和部食堂的故事,讲到这里,似乎可以结束了……

但我们知道,真正的故事,每天都在继续。它挂在一条条洗净的围裙上,藏在朱师傅试菜的勺尖里,刻在应阿姨那本无形的“独家菜单”上……

什么是“内涵式发展”,似乎在这里有了最具体的答案:教育的真谛,不仅在知识的传授,更在人格的滋养。食堂——这片教育的“后方阵地”,用最朴素的柴米油盐,完成了最生动的“五育并举”。在这里,有劳动的教育、感恩的课堂与生命的关怀……

一所学校的温度,取决于它如何对待最普通的人。当食堂的灯光成为校园里第一缕温暖,我们便知道,这里的孩子们,被真正地、好好地爱着。

而这,或许就是教育最美好的样子。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高州甘薯甜糯“圈粉” 高州甘薯亮相展会。受访者供图 高州甘薯又香又甜。资料图片 11月14日至17日,2025年全国粮油...
萌娃巧手腌酸瓜,客家味道润童心... 近日,寻乌县城东幼儿园的活动室里满是蔬果香,一场充满客家烟火气的酸瓜子制作活动热闹开启。作为寻乌客家...
原创 当... 胃和心,总要有一个是满的。所以,全世界的迷茫和忧伤都可以用美食去抵挡!更多家常美食做法,请关注典典小...
【米其林大厨传授】炒黄瓜的4个... 你是否在炒黄瓜时总是感觉不够脆爽,或者变得水汪汪?这道看似简单的家常菜,其实藏着不少小技巧。今天,我...
原创 安... 标题:安徽这4种食物最恶心,外省没人敢尝试,本地人却爱到不行! 在安徽的美食地图上,有那么几道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