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秒升温至300℃复刻“锅气”,0.2克投料精度实现“千店一味”,3分钟一道锅气十足的辣椒炒肉便可出炉,2024年国内炒菜机器人销量达14万台,同比增长54.4%。已经被老乡鸡、小菜园等规模化应用的炒菜机器人,正将目光转向月薪超1.2万却“一师难求”的东南亚。
相较于预制菜,炒菜机器人凭借“现场制作”的透明流程赢得网友青睐。“食材新鲜,配料干净,过程清楚,已经超过很多店了。”有网友评论称,“有的厨师炒菜水平还没这个机器好呢,而且还看厨师状态。”
“锅气本质是美拉德反应,”不停科技业务经理郭先生向搜狐美食说道,“我们的设备能在15秒内升温至300℃以上,比传统灶具更快产生焦化反应。”
“0.2克的投料精度,能避免传统厨师‘凭感觉’导致的咸淡波动。”智谷天厨相关负责人陈先生提到,机器人“掌勺”还能保持连锁店的口味一致性,“你在吉隆坡吃到的,和你在广州、在上海任何一家店吃到的都是一样的。”
此前多家媒体报道,老乡鸡旗下已有约388家餐厅采用了炒菜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小菜园自2023年使用炒菜机器人以来,已覆盖近200家门店。此外,歌尔集团、牧原股份和富士康等大型企业也已在员工食堂中引入炒菜机器人。
据市场测算,一款适用于快餐厅的中型炒菜机器人售价约6万元。以其8-10年的使用寿命计算,月均使用成本仅600元左右。
奥维云网(AVC)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炒菜机器人线上销售额达 2.9亿元,销量约 14万台,同比增长 54.4%。
国内销量增长的同时,炒菜机器人将目光转向了东南亚。专注于智能烹饪机器人研发与制造的赛米控已占据东南亚18%的市场份额,橡鹿机器人将东南亚视为优先服务区。
“东南亚华人基数大,中餐需求旺盛,但合格中餐厨师稀缺且流动性高”,郭先生对搜狐美食说道。
亚太环球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东南亚地区华侨华人总数超3000万,占全球海外华人七成以上。
其中,印尼拥有全球最大的华人社区,华裔人口超过800万;泰国华裔人口约在700万至900万之间;马来西亚华裔约670万,占该国公民人口的22.2%;新加坡华裔占比高达74%。
庞大的华人基数构成了中餐消费的稳定基本盘,东南亚中餐市场快速扩张。报告显示,2024年东南亚中餐市场规模达362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2.65%。马来西亚华人餐饮协会表示,马来西亚由华人投资的中餐厅数量从2022年的约1000家激增至2025年的1.5万家。
品牌出海势头尤为显著:蜜雪冰城在印尼和越南均开设了超千家门店;海底捞、张亮麻辣烫等品牌也在该地区广泛布局。
“东南亚饮食结构也与中国相近,这大大降低了中餐企业的本土化成本,”郭先生表示,东南亚地区与中国在出口税收方面也存在优势。
“在新加坡,一名合格的中餐厨师月薪至少要1.4万元人民币,还经常雇不到人。”某中式连锁餐厅的海外运营总监表示,在东南亚,地道的中餐厨师属于稀缺人才。为了保持菜品口味正宗,许多出海的中餐厅会选择从国内外派厨师,这无疑增加了招聘、签证和安置成本。
招聘信息显示,印度尼西亚中餐厨师月薪在12000 - 14000元;新加坡中餐厨师基本工资约2300-3200新币(折合人民币14,000元以上);马来西亚当地中餐厨师月薪已突破8000马币(约合1.2万元人民币),较三年前上涨40%。
成本压力不仅来自厨师薪资,东南亚餐饮业的整体人力成本也在攀升。泰国自2025年起将最低日薪标准上调至355泰铢,越南餐饮业人力成本也以双倍于市场平均水平的速度增长。
“当前市面上的炒菜机器人基本都能实现一个人操作3-4台机器,后厨人力成本可压缩至原来的三分之一,”黑菠萝科技相关负责人蒋先生表示。
不过,挑战依然存在。一家高端中餐厅主厨表示:“对于需要即兴发挥的复杂菜式,机器仍难以替代厨师的灵感和经验。”目前,炒菜机器人更多应用于小炒、快餐等标准化场景,而在高端餐饮领域的人机协作模式仍在探索中。
“东南亚只是起点,”有行业观察者认为,“这些企业正在通过东南亚市场验证产品的海外适应性,下一步将是欧美市场。”据《世界炒菜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预测,到2026年,全球炒菜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80亿元,中国品牌有望占据半数份额。
撰文 | 意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