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新闻记者 欧怡娜 见习记者 高鑫茹)11月20日凌晨4点,整座城市仍在沉睡。位于宿迁·义乌国际商贸城附近的之青面馆却已亮起温暖的灯光。
51岁的蔡之青裹着一身晨雾推开店门,开始了重复三十年的日常,和面、炒料、卤牛肉、准备小菜……完成准备工作后,他骑上电动自行车赶往农贸市场。“每样蔬菜都要亲手挑选,必须保证新鲜。这既是对顾客负责,也是对招牌负责。”蔡之青说。
18岁那年,他拜师学艺,从揉面、醒面到拉面,从熬汤到搭配配料,每个环节他都学得认真。出师后,他用全部积蓄开了家小面馆,取名“之青面馆”。
初创时店面狭小,仅能放下四张方桌,员工只有两人。凭着充足的分量、实惠的价格和免费小菜,小店生意日渐红火,蔡之青也在宿迁扎下了根。几经搬迁,2006年,面馆最终落户宿迁·义乌国际商贸城附近,一直经营至今。
岁月流转,之青面馆不断扩大规模,今年刚完成重新装修。如今店内整洁明亮,十余张餐桌井然有序,可同时容纳40余人就餐。明厨亮灶的操作间里,6种免费小菜持续供应。自开业起,之青面馆就坚持提供免费小菜和续面服务。“做面条的初心很简单,就是让每个进店的客人都能吃饱、吃好。”蔡之青说。
正午时分,面馆迎来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面条在沸水中翻滚,捞起后浇上熬煮数小时的骨汤,铺上牛肉,撒一把香菜,一碗热气腾腾的拉面便制作完成。
前来就餐的顾客络绎不绝,既有专程远道而来的新客,也有惦念这一口老味道的熟客。35岁的孙振中和他的高中同学周柏兵就是其中两位。孙振中熟练地和老板打个招呼,端起牛肉面就吃了起来。“这碗面吃了十几年了。面馆以前开在我就读的高中附近,放学常和同学来吃,量大又便宜。”孙振中笑着说,“现在老友相聚,还偶尔来这儿重温青春。”
店面在变,环境在变,不变的是蔡之青对食材的严格把关和对顾客的真诚。“现在每天能卖700多碗面,小菜一直供应,缺了就补。”虽然忙碌,他却乐在其中。
“开面馆不仅养活了全家,还让我结交了许多朋友。不管生意做多大,我都会坚守初心,用心做好每一碗面。”蔡之青表示,未来他希望能将手艺传承下去,让这碗承载着家乡味道和青春记忆的面,继续温暖更多人的胃与心。
晚上9点,最后一批客人满意离去。蔡之青开始清洗厨具、打扫卫生,为明天的营业做准备。次日凌晨4点,之青面馆的灯光会再度亮起……
记者手记:
走进之青面馆,最先感受到的是扑面而来的烟火气。在这里,没有精致奢华的装修,没有复杂花哨的菜品,一碗热气腾腾的面、几碟爽口的免费小菜,就足以打动人心。
烟火气是城市最动人的底色,这些藏在城市角落里的“老字号”,正是烟火气的最佳载体。一道道菜、一碗碗面,记录着城市的变迁,承载着人们的情感,成为一座城市独有的味觉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