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心理援助中心
還記得前些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發佈的中國大學生追跡調查(PSCUS)的數據嗎?
調查顯示,大學生點外賣的頻率可能與抑鬱傾向有關係。
調查者對全國18所高校在校大學生和畢業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進行調查,資料顯示,6.4%的大學生幾乎每天點外賣,16%的大學生一周3到5次,21%的大學生一周1到2次。
調查發現,點外賣頻率越高的大學生,其自評身體和心理健康量測得分越差,抑鬱得分也越高。
01
經常點外賣真的會"導致"抑鬱症?
不一定,調查針對的是抑鬱傾向評分高低與點外賣之間的關係,雖然結果顯示經常點外賣的大學生健康狀況更糟糕、抑鬱傾向更嚴重,得出這兩者存在相關性,但並不一定意味著這兩者存在著因果關係,也就是說,並不意味著就是"點外賣"的行為直接"導致"了抑鬱症的發生。
出現這種調查結果,也可能是其他的原因,比如,抑鬱人群本就比普通人更喜歡點外賣?
抑鬱症的覈心症狀是持續性的情緒低落、動力缺乏,抑鬱人群的外在表現之一便是活動减少、不愛出門。可是飯還是要吃的,那麼當然就選擇了外賣。
換句話說,經常點外賣的人群之中,本來就有相當一部分是抑鬱障礙患者、抑鬱傾向人士。
如果你每天吃外賣都吃得很開心,那就不用擔心。
02
經常點外賣,小心抑鬱傾向
大學生群體中,經常點外賣的那一部分,通常是宿舍蹲不愛出門的,總在家裡待著,不出門和他人接觸,久而久之,便會有自我封閉的傾向,就有可能對精神產生不利的影響,比如,抑鬱傾向。
北京回龍觀醫院精神病學陳大春主任說:頻繁點外賣的人,通常也表現出不願意和人接觸的特徵,自然而然點外賣的頻率就比常人要多,他們患抑鬱症的風險就更大。
這裡強調的是點外賣背後的動機與行為,並不是說點外賣多就一定會得抑鬱症。
抑鬱程度和點外賣頻率之所以相關,可能是相互影響的因素:
抑鬱人群因不愛交際、不愛出門、缺乏活力,致使這些人更願意通過外賣來解决吃飯問題;
經常點外賣的人士,由於長期不出門、自我封閉,不願與他人接觸、溝通、交流,導致患抑鬱風險的新增。
03
多多出門,多多社交,降低抑鬱風險
既然不是直接的關係,那麼,經常點外賣的人群和抑鬱高風險人群的重合點在哪裡呢?
更少出門、更少社交。
自我封閉、少與他人交流,是抑鬱病發的高風險因素,同時也是經常點外賣人群的一個特徵性的行為。
有研究表明,與人交流能够緩解焦慮、抑鬱等一系列不良的負面情緒,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助於降低抑鬱的發病概率、或者促進已患病的患者的康復。
1943年,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提出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其中,社交需求不僅被列為人類的基本需求之一,更位列第三層,高於更為基礎的生理需求與安全需求。
而經常點外賣的人群,恰恰就是忽視了這一部分的需求,從而不知不覺中新增了自己抑鬱的風險。
04
網絡社交並不能代替傳統社交
互聯網的興起,使得人們將更多的時間花在了網上,看電視電影,或者獲取新聞資訊,又或者隔著手機、電腦荧幕與他人聊天。
不可否認,經常點外賣人群中有相當一部分,便是待在家裡沉浸在網絡裏,囙此才不願意出門,才經常點外賣。
而很遺憾,這種新興的社交管道並不能完全替代傳統的面對面的社交管道。
誠然網上社交十分容易,一個微信群,就可以即時溝通;一個點贊、一個評論,就可以建立感情。吃外賣上網聊天比線下聚餐在時間成本和精力成本上都小了很多。
然而,在網上與人聊天的同時,孤獨感卻並不會消减多少。沉迷在網絡社交中的溝通,忽視現實社交中的聯系,長此以往,會逐漸導致內心情緒悲觀化。
此外,互聯網鋪天蓋地、難以分辨的資訊,也會新增人的焦慮情緒與孤獨感。
已有研究證明,長期浸泡在網絡中的人群,要比現實生活充實的人群,發生精神疾病的概率高。
05
高脂高鹽飲食的影響
長期高脂高鹽飲食也是經常點外賣人群抑鬱風險新增的一個原因。
為了方便儲存和運輸,外賣的食物通常要比食堂和家庭的鹽分、油脂高出很多。
有研究表明,長期高脂高鹽飲食,會新增機體內炎症因數的水准,而這些炎症因數,通常便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精神疾病如抑鬱症等的影響因素。
抑鬱風險不僅僅直接受炎症因數水准的影響,也受其他疾病的影響,當一個人身患其他疾病的時候,患抑鬱的風險也會新增。而長期高脂高鹽飲食,會導致身體出現各種問題、引發各種疾病。
故而,大學生的抑鬱傾向程度不是點外賣一個單項要素能决定的,而是"點外賣"這個行為背後一系列深層的原因。
換句話說,如果你經常出門和人交流、人際關係良好、吃飯注重少油少鹽健康,那麼,即使點外賣頻率高,也不用太擔心。
24小時公益心理熱線
0351-756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