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要的安全感,到底是什麼?
admin
2021-09-26 05:55:09
0

原標題:女人要的安全感,到底是什麼?

susan,35歲,婚齡3年。現在,想離婚不敢離。非常困擾。

32歲時,因為擔心自己成為"大齡剩女"嫁不出去,加上家裡催的厲害,經過家裡人介紹,認識了現在的老公。susan因為一直覺得自己年紀不小了、差不多得了、反正就是奔著結婚去的、趕緊結婚趕緊就算踏實了……等等一系列想法,susan在和當時的男朋友、現在的老公談戀愛半年時,就决定結婚。其實,感情本來也不深。但是,在當時,似乎感情深不深也就沒那麼重要了,結婚才是最終目的。

今天,結婚3年,越發地聊不來,經常因為小事就吵的天翻地覆。而本來,她覺得忍忍就過去了,可是,最近半年,她發現老公經常"加班"和"出差"。開始,有朋友辦開玩笑似地提醒她:小心老公有外遇。她還一笑置之,根本不往心裡去。結果,不久前,她發現老公真的在出軌。

susan徹底崩潰。

可是,崩潰之後,susan想要離婚,卻沒有勇氣。

她說:雖然沒有感情,但是,家在這裡,就感覺自己是安全的,她可以出去奮鬥、工作、玩、廝殺;如果家不在,她就崩潰了。

就好像,媽媽帶著自己的小孩出去玩。孩子玩的開心時,時不時回過頭來看一下自己的媽媽。然後,看到媽媽在,他就安心了,就可以繼續開心地玩;如果轉過頭來,媽媽不在,孩子就顧不上玩,馬上崩潰大哭,找媽媽。

囙此,對於她來說,"家"的象徵意義比實際意義來得更重要。這個象徵意義,就是一種穩定的安全感。而susan之所以這麼在乎家的象徵意義,就是因為:在她的內心,缺乏穩定的安全感。

其實susan就是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當初急著結婚也是。

因為"社會文化時間表"似乎在提醒著她:到年紀了,你應該結婚,否則,你可能面對自己嫁不出去以及孤獨終老的結果,而這些,都是本來沒有安全感的susan最不能接受的結局。所以,當初的susan才會急急忙忙進入婚姻,以及,現在面對婚姻的困局,又沒有勇氣脫身。

我經常接到類似的個案。

安全感雖然是兒時建立起來的,但是,安全感建立的怎麼樣,在關係中,才是試金石。所以,很多關係有問題的人,多多少少都體現出了安全感的匱乏。

除了像susan這樣離婚的情况,還常見於"戀愛分手"的個案。

ada就是這樣的個案。本來感情已經淡漠,但是,缺乏安全感的ada卻死活不分手,甚至用各種手段相威脅:先是自傷,希望對方可以同情自己;發現沒有用後,索性揚言報復;還是沒有用,又用自殺相威脅。

為什麼?

原因很簡單,沒有安全感的ada,無法想像自己離開了對方之後的一個人的生活,她覺得會非常可怕。這讓她很焦慮。

無論是susan還是ada,沒有安全感,讓他們感覺,離開了一段關係,就跟死了一樣。

關係是安全感的試金石。但是,安全感的建立,卻要追溯到更早的時候。

安全感的由來,要從原生家庭說起。

在我們小的時候,我們是弱小的,需要依賴父母,才能够活下去。所以,父母是我們的重要客體。如果,父母能够給予我們足够的、穩定的、持續的、可依賴的、持之以恒的愛,那麼,我們就感到自己被很好地看到和照顧到了,在這種被充分看到和照顧到的感受裏,我們對外界、對他人,開始建立一種"好"的感覺:體驗到安全以及對世界的信任,並且,發展出自己的自尊、自信、熱情,以及對現實和未來的確定感和掌控感。

在這個過程中,安全感得以建立。

如果沒有建立起很好的安全感,會帶來什麼影響呢?

存在主義馬斯洛認為,人的需要依次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人在滿足了生理需要後,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安全需要。馬斯洛認為,安全感幾乎就是心理健康的同義詞,具備安全感,對於心理健康而言,至關重要。馬斯洛理論中,心理的安全感(psychological security)指的是"一種從恐懼和焦慮中脫離出來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覺,特別是滿足一個人現在(和將來)各種需要的感覺"。

囙此,缺乏安全感,給我們帶來徹骨的焦慮。

比如,很多兩性親密關係中,如果一方缺乏安全感,就總是很焦慮,伴侶一旦出現什麼"風吹草動",自己就"草木皆兵",疑神疑鬼:擔心伴侶會不會出什麼問題。比如:喜歡看另一方的手機。

alice就總是偷看老公的手機。alice本來是白富美,高學歷,工作很好。但是,自從懷孕後,就停止了工作,在家裡相夫教子。沒有經濟收入,這給她帶來巨大的不安全感。加之,孩子長大後,不再對她有强烈的需要;自己年紀大了,老公隨著迎來了事業的春天而顯得魅力四射……這一切,都讓她越發的焦慮。她總是在半夜起來,偷看老公手機。

沒有安全感,會讓我們患得患失,帶來焦慮。

因為,缺乏安全感的人,會感到外界是壞的,他人是敵對的,對外界的一切,都傾向於從"壞"的角度去解讀;感到被遺棄、被忽略、被忘記;自卑、自我譴責、悲觀情緒明顯;容易疲憊,一直在為了安全而去努力;感覺到不被接受、被冷落、被排斥;嫉妒、仇恨、傲慢、病態自責等。

而具備安全感的人,會感到外界是"好"的,他人是善意的,對於外界的一切,都傾向於從"好"的方向去解讀;感到被信任,被抱持,被理解;感到自信,被接納,被鼓勵兩隊世界充滿信心,對他人充滿信心;願意去幫助別人,也願意接納別人對自己的幫助;更容易看到希望,更容易接納自己。

所以,可以看到,具備安全感,我們就傾向於將外界的一切刺激,用更積極的管道去解讀和回應,同時,收穫一個自信和飽滿的自己;而不具備安全感,我們對外界的一切刺激,傾向於從負面的角度去解讀,產生憤恨、嫉妒、自卑等情緒,對外界不接納,對自己也不接納。

如何獲得安全感呢?從兩個部分去努力。

首先,心中構建的安全感;其次,從外界獲得支持。

先說心中構建安全感。

安全感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沒有任何人能給你,只有你自己。所以,提升自己內心的安全感就顯得很重要。

如果我們沒有在小時候借助父母,構建起很好的安全感,那麼,在長大後,我們可以如何去做呢?

第一,努力構建一份穩定的關係。穩定的關係本身,就有療愈作用。

在我們成年後,最具有療愈作用和能給我們帶來安全感的關係,是我們的家庭,包括原生家庭和後來我們自己組建的家庭。

所以,首先,我們可以嘗試去和我們的原生家庭進行感情的溝通,彌合和增進感情。讓原生家庭成為我們堅強的後盾。

其次,是我們組建的家庭,也就是我們的親密關係。這是我們自主選擇的、最親密的、持續時間最長的一種關係。如果家庭關係穩定,會提升我們的安全感。

最後,還有穩定的朋友關係、同事關係、師生關係等等。所有關係,如果能够比較穩定,都有療愈作用。新增我們對自己的信心和認識,以及對外界的信任和好感。

第二,表達自己的不安全感。

當我們因為不安全感而恐懼、焦慮的時候,把這些情緒表達出來。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當我們面對自己擔心和恐懼的事情,很多人會下意識地自言自語,說一些自己當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