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揚:臣服者以臣服來支配,支配者以支配來臣服——《五十度灰》觀影總結
admin
2021-09-27 03:28:23
0

原標題:張維揚:臣服者以臣服來支配,支配者以支配來臣服——《五十度灰》觀影總結

今天是我們觀影活動第一部電影由我本人總結和分享的環節。開始之前,我想先感謝前四天的主持人,每位主持人都非常出色地進行了工作,並且做了非常充分的準備。如果說今天大家對這部電影有了更深入的認識,跟他們的付出和勞動是分不開的。當然,和大家的投入及參與也是分不開的。

正式開始之前,想說明的是,在我們這個觀影群,每個人都各自看了這部電影——有的人還看了不止一遍,看的雖是電影,但實際我們力圖發現的,是自己。因為你的任何評估,都是的評估。一部電影本身,並沒有一個恒常不變的特性。因為如果有這種特性,那麼每個人看完,都應該得出一樣的結論。而實際上,我們每個人對同一部電影千差萬別的看法,就說明了這些看法深受觀影者主觀因素的影響。

在接下來的50分鐘裏,前40分鐘主要由我來分享,後10分鐘是和大家的互動。無論是在聽我說的時候還是互動的時候,我都希望大家一定不能丟掉對自己當下感受的覺知——就是說,你不必費力思考我說的到底是什麼意思,而是要讓自己處於一個放鬆而專注的狀態< /strong>,去觀察你在聽到了這些話之後,內心被激起的體驗和感受。

除了聽我說——這對你而言是一個外部的刺激,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不能放掉,這個部分是什麼呢?如果用語言,只能簡單地將其表述為"實相"。在夢的工作的情境中,稱之為"夢的發送方"。

"實相",是相對於"現象"的概念。比如電影,是個現象、是個刺激;你的感受、反應也是一個現象。雖然是同一部電影,由同一個人看,他(她)看第一遍和第二遍的感受和反應也會是不同的。所以,如果我們在觀影的時候,能够將這三個元素(刺激、反應、實相)都納入覺知的視野,這種狀態就比較有利於我們達成觀影的初衷。

下麵我們就來看這部電影。這部電影翻譯的中文名叫做《五十度灰》,是2015213日——情人節前一天在美國上映的。我本人是在201535日在澳門看的。

翻譯為《五十度灰》,看起來沒什麼錯,實際上卻失去了英文原文的寓意。所以先來解這個題。電影名的英文原文為:Fifty Shades of Grey. Grey是"灰",在這部電影中是雙關語,因為男主角就叫GreyShade本義是遮光物,因為遮光,就生成了跟"陽"相對應的一個"影",就是陰影。"度"有程度的意思。灰,是一個中間地帶,類似早上的黎明和傍晚的黃昏。不明也不暗,不白也不黑,介於黑白之間的,為灰。

五十度灰,說明在陰陽之間,存在連續變化的不同程度。所以說這個影片名本身,就暗喻了男主人公的內在心理現實。對影片名的解讀,也許有助於我們深入理解影片所要表達的某種內涵。

下麵我將分三個部分來談談我的觀點,分別是:時空背景導演人物和情節。需要聲明的是,我的觀點僅僅代表我個人,並不保證它正確性。或者說,是否正確不是最重要的,如果它讓你產生了某些新的感受,某些新的體驗,或者看問題時一些新的角度,那麼它對於你來講就是有意義的。

你需要觀察的是你自己在聽了這些言辭之後的反應。並且不要忘記或放弃一個願望:去瞭解所謂的實相。這個實相是對應於現象的,現象是能够被你感知的部分,實相就是那個真實的部分。這裡我就不展開了,有些人參加過我的夢小組,對這個體系應該說是比較瞭解的。

結構的隱喻:船與包廂

這部電影的時空背景是什麼?首先,故事發生在現代社會,並且是現代歐美社會——所謂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第二,它發生在都市裏,即現代文明的中心地帶。講"度"的話,這裡文明度,無疑是最高的。這就是電影的時空背景。

由於是第一次觀影,我想講一點我個人認為比較重要的結構性的東西。如果我講得不清楚或大家聽不明白,都沒關係。放鬆,能聽多少聽多少。我想說的是在聽的也未必只有你的意識,你身上的其他部分也在聽。

我們現在所生活的現實世界,似乎是確定無疑的。可將之理解為一艘大船,我們共處於同時代的這些人,就好像同在這艘巨大的船上。在這艘船上,有的人過得好,有的人過得不好;有的人買頭等艙,有的人買散席……但不管怎樣,只要在這艘船上,就會被這艘船的共性所决定和影響,這是一個大的結構。

第二層結構就是觀影。就好像我們都在這艘大船上,在裡面開了個包廂,這個包廂就是我們這個觀影的群。這個群裏,目前有64人,對於我們64人而言,又同在一個小的空間中。這一個小時內發生的事情,我們似乎是能共亯的。因為有確定無疑的、每個人都能聽到的語音為證。

在這個小包房裏,我們64人各自不同,具有不同的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以及不同的經歷。從大船到小包房,再從小包房到個人,是一個逐漸從外到內、由實到虛的過程。

個人的經歷是千差萬別的,而在逐漸向內走的過程中,又會逐漸發現人和人之間是存在某些共性的。比如,人的需要就具有某種類似性。具體而言,人有三大基本需要:需要存在、需要連接、需要認可。那順著這個線索再往裏走,再往個體層面走,就會發現在象徵的層面、在結構的層面,在這個極為個人的地方,我們所有的人會再次連接,只不過這次連接比在外部客觀世界(大船上)的連接更為真實,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實相的某種投影。

剛剛這段話不用仔細的去想,聽到哪算哪。

導演:個人經歷與作品的關聯

對一部電影影響最大的就是導演了。我們這部影片的導演是薩姆·泰勒。她26歲成名。在踏入電影圈之前,主要從事攝影工作,也拍一些短片。1997年,剛滿30歲,她就獲得了威尼斯雙年展最有前途的青年藝術家獎,次年又獲一個英國特納大獎——專門針對50歲以下視覺藝術家所頒發的大獎。這說明她的視覺語言有獨到之處。就像夢主的經歷會影響到他(她)的夢一樣,導演的經歷也同樣會影響整部電影。就是說,同樣一個劇本,不同的導演對其呈現的管道是不同的。所以在這部電影裏,它的視覺語言在很多時候都有一點攝影的感覺,拍攝角度是非常講究及精細的。而這種講究和精細,無疑又跟主人公格雷形成了某種呼應。

關於薩姆•泰勒的經歷,很重要還有她得過兩次癌症——分別在1997年和2003年,即她30歲和36歲時。對一個人來說,罹患癌症是非常重大的生活事件,但薩姆•泰勒以非常好的狀態面對這些,最終幾乎是痊癒了。這至少說明她是一個心理能量很强的人。

還有一點不得不說,她有過兩段婚姻。2008年她結束了第一段婚姻。一年之後,她與小其23歲的演員艾倫進入了第二段婚姻。一般來說,在親密關係中,男人比女人大幾歲較為常見,女人比男人大本來就比較少見,更不用說大23歲了。兩人剛在一起時,艾倫才19歲。這些都可以反映出薩姆·泰勒的某種生命狀態。如果去勾畫這個人的話,她應該是一個在生命裏具有非凡鬥志的人。她的這種生命狀態,必然呈現在她所導演的電影中,以及電影所有角色的塑造中。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