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次乘飛機過安檢時,等待無聊,前面一個女孩子引起了我的注意。
她個子高挑,打扮時尚,厚厚的妝容掩不住一臉的黯淡。面部不是不美,但感覺不那麼流暢。
在核對證件和人臉識別環節,女孩悲劇了。接過證件,工作人員迅速朝她掃了一眼,隨著目光落回證件再次看向她的臉時,工作人員瞬間皺起了眉。
片刻,我好像秒懂了什麼。
果然,女孩的人臉識別沒有通過。
隔著一米線站在背後,我聽不清她的解釋,只聽到那位男性工作人員以"飽含深意"的笑容,無奈回復道:"沒辦法,等我們領導來吧。"
女孩尷尬地退到一邊,給後面其他旅客讓路,大家集體望向她。
她的身份證被擱置在工作臺右側,每一個辦完手續的旅客從旁邊路過,都不自覺看一眼案頭,再看看她。
當時,我的心情說不好是同情還是心疼,應該還帶一絲怒其不爭。
每一張"整過"的臉,身體裏都藏著一顆碎裂的心;或想像換一副面容,變成父母期待和歡迎的小孩。
據受訪統計,10比特女性中有6比特對自己的容貌質疑。
像很多熱衷减肥的人一樣,明明不胖,可就是嫌弃自己身上有肉。無論長相好看還是普通,都無法緩解病態審美下的容貌焦慮。
想到有一種"友盡"的原因竟是:放在朋友圈的照片,你只P了自己沒P我。
當然,人們行走社會,適度的面具還是需要的,心理學叫做"防禦",就是一個人為了"活"下來而做的努力。
它不是件壞事情,而是為我們的內在安全提供保護;但同時,如果防禦長久僵化,也會阻礙心靈的成長,破壞內在發展的韻律和美感,缺乏人格層面的彈性。
也就是說,一個人是否能够靈活使用防禦,充分展現了這個人心理的成熟度。
我認識一對夫妻,兩口子眼睛都不大,妻子的牙也不太整齊。但他們相處融洽,笑起來很有喜感,讓人莫名就想接近。
倆人有個同款的兒子,有一次我打趣說,你們應該再加把勁要個女兒,凑一盤四喜丸子。
妻子說,生倒是可以,顏值可還行?丈夫假裝接受現實:"那只能從氣質培養入手了。"我差點被他們倆笑死。
幽默是最高級的自我防禦。
那些讓我們感受到很有人格魅力的人,都會嫺熟使用這種更加成熟的防禦。
辣目洋子說:美是一種氛圍,一種感受。那麼我覺得,具有自嘲的幽默就是美的化身,在正視和接納自己的同時,發揮了氣氛組的功能,愉己悅人。
這種能力是心理上的綜合與恒定,也就是所謂的內聚性自體。
在早年的生命中,如果我們被養育者充分地回應過,自體將變得充盈豐富。
它是一種精神世界的內核,感覺很抽象,卻是一股無形的力量,在內心空間裏結合得很緊密,時間上也是持久的。
擁有內聚性自體的人,體驗到雙腳穩穩踏在大地的扎實,可以理解為我們常說的自信、安全、存在以及價值感。
基本感覺"我是好的",他們的內在不會輕易被摧毀;對於他們來說,容貌只是人生中的一件小事,活得舒心自在是根本。
長的不好看沒關係,帶給人歡喜是本事。
一個人內在的緊致性,體現出來的外在狀態是鬆弛和緩的,或者是靈動活力的,帶給人踏實和希望,總之都是美的。
相反,脆弱散亂的內在會不斷強化人的緊張感。
有一位女性來訪者吐槽,她男友自稱精英人士,對"叢林法則"堅信不疑,除了在工作上拼,非常強調暗處的努力;皮膚管理、穿搭、健身等,很多時候讓她這個女孩都自歎不如。
但她覺得對方做這些並不是開心的,而是生怕露出什麼破綻,總是驚慌的模樣。
一個休息日的傍晚,女孩和閨蜜逛街。
因為平日也都是精緻妝容示人,那天她就散著披肩發,牛仔短裙配寬大體恤,自己覺得舒服,就隨手自拍了一張發給男友。
結果引來正在加班男友的一頓"教育",責備她不顧形象,自我鬆懈等等,氣得女孩當街摔了手機。
也許在男友的心中,內在那個虛弱的自我,就如叢林中的獵人一般,一旦露頭,就會被其他獵人本能的當作對手或獵物擊斃。
當自體的心理能量抗衡不過具體現實,為了避免痛苦的體驗,不得不塑造對外的完美一切,與內在的無力感保持距離,以獲得相對的安全。
越注重外在,越容易被外界的聲音所左右;同時外界是變化和不可控的,沒有堅韌的自我,總是無法超越客觀現實,整個人的感覺是懸在半空中奔跑。
即使得到短暫的認可,也是有條件的愛,一旦被拿走,又將跌落在原地。
就如前段時間有個說法叫"小鎮解題家",一些成績優秀的孩子上了好的大學以後,解題這個"有條件被愛"的唯一優勢,被大城市孩子的開放、自信、視角多元等全方位覆滅;原本就不聚合的自體,再次崩解。
在心理諮詢中,稱自己是"顏控"的男生女生,不在少數。
他們基本都是在父母的否定、期待和鞭策中成長起來的,心裡並沒有被種下過"無條件被愛"的種子,羞耻感總是與他們如影隨形。
為什麼在很多孩子的心中,無論父母如何相貌平平,還是覺得自己的爸爸最帥,媽媽最美?
因為孩子真正感受到了自己是被父母愛著的,有價值的;這對內聚性自體的形成,是非常關鍵的部分。其中,也包括父母的力量帶給孩子的安全感。
在某公號的評論區,看到了感人的一幕。
一個男孩因調皮挨了老師打並且請家長,父親趕到學校,先是問孩子打疼了沒有,然後說這不是什麼大事兒,誰都有貪玩的時候。
如果老師武力太重,我們可以找老師談談。這把孩子給感動的不行,原以為家長來了是再重複一遍武力的,但其實父親的出現,給予了孩子莫大的理解與保護——雖然在老師眼裡你犯錯了,但並不影響我們愛你。
從那以後,男孩開始默默努力,現時就讀於重點大學。
我想,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有過那麼一兩次能够體驗到自己的存在超越一切,承認自己曾經無條件被愛過,對這個人大方向的發展,可能也就足够了。
沒有人沒受過傷。在成年人的世界裏,找到一個無條件愛你的人幾乎不可能。如果有,也存在限度的問題。
先接受"我不是這個世界的中心"的事實,再從有限、有條件的各種關係中,主動去尋找和創造愛與被愛的滿足。
比如得到同事的一個小幫忙,伴侶的一句貼心關懷,父母為你做的一桌飯菜。
還可以自我滿足,比如定期拿出一筆錢和一段時間,告訴自己在這個範圍內可以不留餘地盡情揮霍。
這些小事情會聚沙成塔,慢慢積累,讓我們去感受愛,也成為愛。
有愛注入,人就美了。美和愛不僅是一個表面的東西,更是生命由
上一篇:關注和陪伴,有什麼用?|叢非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