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短期的偷懶並不會帶給自己多大的退步,長期的偷懶就容易變得喪
admin
2021-10-11 10:30:55
0

原標題:短期的偷懶並不會帶給自己多大的退步,長期的偷懶就容易變得喪

人會有一種容易偷懶的情緒出現,就是能不去做就不去做,不會考慮這樣放弃後會怎麼樣?在偷懶後,當時的感受是非常愉悅的,但是最終的結果會是不太好受的。

很多人在學習的時候,不想去經歷學習的苦,這時候就會覺得學習怎麼這麼苦?這麼苦帶給自己的一種體驗就是不想去學習。學習是一件非常累人和磨人的事,畢竟這個學習的結果呈現需要很多年才會出來。

我們都希望能夠馬上呈現結果,而不是長期出現的結果。長期出現的結果需要耐心地等待,在等待的過程中容易產生一種著急的情緒,人在著急的時候就會容易心慌,那麼往往就會事與願違。

其實偷懶也是一種本性。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按照自己所希望的生活狀態去體驗。在這種體驗中能够帶給自己一種愉悅感,而不是痛苦感。逃避痛苦也是一種本性,但是往往是不經歷痛苦,愉悅的感受不會那樣深刻。

比如說要求自己每天5點起床看書一小時,一年下來就是365個小時。365個小時可以看不少書了。但是很多人會覺得腦子不好,大清早地爬起來看書有什麼用?還不如直接用來睡覺多好,這樣可以讓自己享受溫柔的睡眠香。

但是有些人就是每天5點爬起來看書一小時,長期堅持積累,把這種偷懶的精氣神給磨滅掉了,此時此刻就會覺得自己比別人優秀了。因為別人在偷懶,自己在學習,那麼自己就是在進步的。時間都只有那麼多,誰會充分利用時間,誰就能够獲得時間的主人。

在每天早上爬起來學習的過程非常痛苦,但是痛苦之後就會發現:自己所積累的知識量,自己所感覺到的自身强大,自己所體現出的意志力,就會在這個過程中訓練出來了。最重要的是會產生思考:我這麼拼搏,到底是為了什麼?不停反問自己,直到能够獲得一個確定的答案。

自己可以去看書一小時,但是自己不去行動,那就是自己的問題了。如果自己本身沒有這個能力去閱讀,那就不是自己的問題。

找問題的背後邏輯思維很重要。人每天的狀態是不一樣的,有時候精神狀態特別好,有時候精神狀態特別差。但是無論是好還是不好,都是自己的一種選擇。可以允許自己的精神狀態不好,但是需要及時走出來才是關鍵。

我們的情緒是多變的,在情緒不好的時候,就想偷懶休息下,就想偷懶玩耍會。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表現,畢竟人無完人,也不能一直把自己的神經給崩著。

短期的偷懶並不會帶給自己多大的退步,唯有長期的偷懶才會讓自己越來越喪。厲害的人總是在做反人性的事情,他們雖然已經很優秀了,但還在優秀的道路上一直前進。他們每天還是按照好的自律要求去要求自己。把良好的自律要求當成一種習慣,甚至是一種無條件反射的一種習慣。

當我們發現自己偷懶時,想一想這個懶允許自己偷多久呢?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