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Emeria
兒童教育歷史中的心理學
從別的學科視角來看心理學史,其實還蠻有意思的,就像披薩傳出義大利就會有人做出加鳳梨的甜口披薩一樣,在其他學科背景下看心理學的發展也能看到很多新鮮口味的八卦。
《情感學習》這本書就是這樣的,它是一本講述情感史的書,以情緒為主軸,講的是在19 - 20世紀,世界各地的大人們是在童書裏都是怎麼教育兒童的,其中也有心理學家的身影。
比如美國心理學會的首任主席,致力於兒童發展的斯坦利·霍爾先生,就是複演論的擁護者。
他認為人類個體從幼稚到成熟的發展過程,類似於人類自原始階段到現代文明的進化過程,將兒童心智比擬為動物、原始人或者說非正常人的心智結構。
在這個框架下,那時候的家長得到不小的慰藉了:孩子之所以費解,那是因為他們都是原始人嘛。
兒童教育的總體目標也就明確了,那就是讓TA成為一名受西方中產階級與文明道德所控制、情感豐富又不失理性的成人。
太殖民主義和西方中心了啊霍爾先生……
行為主義的登場與退場
當然,後來心理學越來越強調實驗、數據、專業和理性,20世紀初,在和福爾摩斯助手同名同姓的約翰·華生先生的推動下,這種趨勢達到了巔峰,並且為後世留下了行為主義的鼎鼎大名。
華生覺得過去研究嬰兒的文獻是紙上談兵,是隨意觀察,真正的研究應該是在實驗室環境下大量測試並詳細分析的,研究應該關注可觀察到的外顯的行為。
而情緒是內隱的,沒有辦法被觀察到的,華生就將兒童的情緒簡單地與生理反應結合在了一起,認為「一種情緒就是一種遺傳反應模式,其模式涉及整個身體機制的深刻變化,尤其是內臟和腺體系統」。
對內隱感受的輕視,讓華生的觀點以激進著稱,他對於孩子內心世界的態度與霍爾完全相反,將他們看作是小小的大人,認為對孩子的氾濫情感會帶來問題:
「你的行為要永遠客觀、友善而堅決。千萬別擁抱或親吻他們,也別讓他們坐在你的大腿上……不到一個星期你就會發現,原來要完全客觀同時又善待孩子是這麼簡單,到時你就會為從前那套自作多情、多愁善感的方法感到慚愧無比。」
華生的育兒書在1928年出版後賣出了十多萬本,也算是引領了當時育兒界的潮流了,但沒過多久,奧德裏奇夫婦出版的《寶寶是人類》又成為了主流,將華生的老派作風責備為養雞場的量產模式,父母,尤其是母親,又被鼓勵享受天倫之樂,回應孩子在自然發展與感情上的需求了。
這讓約翰·鮑比(又是約翰!)發展出了依戀理論,他在1951年為世衛組織提供的《母親關懷與心理健康》報告中,提出了母愛是兒童發展的重要因素 strong>,如果母子關係出了什麼狀況,那就是因為母愛缺乏或沒有足够的情感。
「能够一年365天、每週七日、不分晝夜持續關注孩子,只有那位能從孩子的成長中獲得深刻滿足的,深知孩子能從嬰兒成為成人都歸功於她的女人,才辦得到。」
後來,這種論斷又引發了性別問題:這種對母親的過高標準,未免有些太理想化也太給人扣高帽子了,但在當時,鮑比的描述是為了批判「自然主義」的風氣:
如果真如華生所言,母親對孩子的感受只是生物反應,那麼母愛就不再具有任何字面意義上的「愛」了。
這麼一看,姓華生的約翰是為了反駁不講實驗的風氣用力過猛,而姓鮑比的約翰是為了反駁華生不講情緒的風氣用力過猛,就這樣水少了加面,面少了加水,歷史就這樣左搖右擺地前進著,來到了現在。
兒童文學能提高孩子的情緒能力
現在的心理學家當然沒有百年前那麼極端啦。
如果要問現在的一比特發展心理學家到底什麼會影響一個孩子的發展,或者說應該怎麼教育孩子,能得到的回答肯定能寫一大本書,涉及到各式各樣的事情。
而如果聚焦在兒童的情緒發展上,問如何讓孩子發展出健全的感知、調節、回應情緒的能力,那麼回應點就會落到父母减少衝突[1]、鍛煉孩子與同齡人的社交能力[2]、使用權威型*的教養管道[3 ]等因素上面。
*權威型的父母既能够為孩子樹立規矩,也會照顧孩子的需求,他們會讓孩子自由地探索、讓孩子基於自己的理由作出判斷,鼓勵孩子獨立的同時也會對他們的行為做出部分限制。
當然,還有閱讀好的文字。一項干預研究就發現,閱讀文學資料能够顯著提高小學2-3年級學生的情緒能力,尤其是男孩,與對照組男生相比,閱讀了文學故事的男生能够更好地識別出別人掩飾著的情緒[4]。
而《情感學習》這本書就列出了非常多的經典兒童文學著作,像是《納尼亞傳奇》,《柳林風聲》,還有概括性的情節介紹,能够讓讀者快速涉獵不同的作品。
正如這本書的副標題所言:兒童文學如何教我們感受情緒,看完這本書後,你也能够感受到非常多的情緒,學會不少東西。
"
學堂君
篇幅宜人性:★★★★★
趣味可讀性:★★★★★
科學嚴謹性:★★★★
對成人來說,這是一部能够開拓自己情緒的書,介紹了12種情緒,讓我們可以回補自己的童年。
對家長來說,這本書可以當成一個書單的系列,包括世界各地的童書和故事簡介,作者都是馬普所出身,還是挺可靠的。
贈書活動
你小時候最喜歡讀的作品是什麼?在留言區告訴我們吧,截至2021年10月13日(週三)中午12:00,大學堂編輯部會在留言點贊數最高的前8條評論中,選出最棒的3條評論,每位評論者可以獲贈由光啟書局提供的《情感學習:兒童文學如何教我們感受情緒》一書。
參考文獻:
[1]Harold,G. T.,&;Sellers,R.(2018). Annual research review: Interparental conflict and youth psychopathology: An evidence review and practice focused update.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59(4),374-402.
[2]Denham,S. A.(1998). Emotional development in young children. Guilford Press.
[3]Berg,B.(2011). The effects of parenting styles on a preschool aged child’s social emotional development.
[4]Kumschick,I. R.,Beck,L.,Eid,M.,Witte,G.,Klann-Delius,G.,Heuser,I.,…&;Menninghaus,W.(2014). READING and FEELING: the effects of a literature-based intervention designed to increase emotional competence in second and third grader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5,1448.
作者| Emeria
編輯| N
(本文由京師心理大學堂原創,歡迎轉發至朋友圈,如需轉載請聯系後臺,征得作者同意後方可轉載)
點擊以下關鍵字查看更多內容
誇誇群|熬夜|手機| AA制|杠精|學婊
欲擒故縱| NTR|男子漢|擇偶|分手
心理繪畫|心理人| MBTI | 心理諮詢
家暴|出櫃| 吵架|童年| 生育
同志|抑鬱症|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