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越來越脆弱:一項30年心理學研究的解釋
admin
2021-11-05 03:02:20
0

原標題:為什麼孩子越來越脆弱:一項30年心理學研究的解釋

<!---->

作者|桌子先生

來源|桌子的生活觀(ID:zzdshg)

父母對於事件發生原因和結果的解釋,最終構成了孩子看待世界的視角。

文/伏太因

編/伏太因

在2020年有關部門發佈的《中國教育發展報告》藍皮書中,蒐集了79例中小學生自殺案例,理由有父母離異、被家長責備、被同學欺負、教師行為失當、工作沒完成、成績不理想……

每個藉口都不足以成為與這個世界訣別的理由,卻正是這些理由,成了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讓他們選擇了最慘烈的管道。

到底是什麼讓孩子對生命如此悲觀? 我們孩子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到不堪一擊,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01不易察覺的悲觀思維

馬丁·塞利格曼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曾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他花了30年時間、追跡了50萬人,憑藉大量案例作為基礎,發現了父母養育過程中被忽略的秘密——

大部分在學習和生活上問題重重的孩子,並非真的能力不足,而是孩子與挫折感為伴,以隱秘的、不易被察覺的"悲觀思維"管道,面對學習和生活的邏輯,

比如小孩學習踩自行車。

剛剛學習騎車的孩子,總是一遍遍地失敗、一遍遍摔倒。 這時,作為養育者,媽媽的表現一般分兩種:

一是看孩子總摔,媽媽心疼:

"來,休息一會兒吧,你的平衡能力真不行,我小時候也是這樣。"

二是媽媽伸出手幫助孩子尋找穩定感,同時給與孩子正向肯定:

"沒關係我們再試一次,這次爭取晚一點兒掉下去。"

"寶貝你太能幹了,能騎兩下了!"

在學習過程中,可能孩子會遇到很多的困難和狀況,但最終會通過一遍遍的失敗,獲得成功體驗。

而更大的價值是,孩子在一遍遍摔倒過程中,漸漸尋到不偏不倚的"穩定感",通過獨輪車這種運動放大成長價值的動能,逐漸形成< strong>"失敗—失敗—最終成功"的心智體驗。

02你的說話風格,比你想像的要更重要

很多父母都會在一個問題上走向誤區:

是父母心疼孩子帶來的父母的"感覺滿意",即情感上的愉悅更重要;

還是孩子能够獨立,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我能行""我表現出色",實現"表現滿意",即實現孩子對自我能力充分肯定的自我暗示更重要?

這中間的巨大差异,正是教育發生時候內在隱秘的"失之毫釐",從而產生的外在樣態上呈現的"謬之千里"

在養育過程中,想要形成孩子樂觀的"積極思維",關鍵在於家長的解釋風格。 所謂"解釋風格",說白了就是父母跟孩子說話的管道。

孩子對待事物的看法,就是兒時通過父母的一言一行形成的。 父母對於事件發生原因和結果的解釋,最終構成了孩子看待世界的視角。

例如,沒有電梯,需要爬10樓。

思維正向的媽媽會說:

"太好了,我們已經來到5樓了!"

而思維負向的媽媽會說:

"太糟了,都要累死了,只爬到5樓。"

03寫在最後

負向思維產生的悲觀解釋,總是自帶陰雨天。

在這樣的表達力,所有遇到的困境都會被解釋為是永久性(永遠這樣)、普遍性(總是這樣)、個人能力無法改變< span>(我做不到)

思維正向父母的孩子在面臨挑戰時,會用樂觀的引導和鼓勵讓孩子付出耐心,同時勇於嘗試、採取積極行動,要知道辦法總比困難多,所謂的失敗,不過是暫時沒成功。

同樣的,擁有積極思維方式的父母會在事情大功告成後,通過正確的管道强化孩子的成功體驗,從而讓孩子加持更多面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正如馬丁·塞利格曼所強調的:"對孩子的積極解釋會導致其樂觀,對孩子悲觀的解釋會導致其悲觀。"

這個過程不顯性,不容易達成。 需要持續關注的是在整個過程中,家長要秉持正向且溫暖的感受,幫助孩子理解積極看待事物的必要性,引導孩子反擊消極情緒,尋找克服困難的辦法

只有通過家長的長期實踐,才能讓其熟練內化為遭遇困境時自我賦能的套路,為孩子錘煉出受用終身的"思維武器",習得真正的强大與樂觀。

馬丁·塞利格曼認為,當屢屢面對無法控制的事件,或遭受不公正的評估時,人們會試圖放弃,屈服於現狀。

孩子受父母影響深遠。

父母如果是個悲觀主義者,對生活和自身充滿了抱怨和懷疑,那麼這些充滿負能量的一言一行,會滲透在每一次日常無意識的"言傳身教"中,複製後成為孩子對世界、對自己的認知,留下了陰霾底色,成為終身的 "心理習慣"。

文章來源於心知島,作者伏太因

近期課程(點擊可查看詳情)

九州心理地面課程總表(2021年8月更新)

僅999,大伽彙集,震撼開啟!春蕾計畫【家庭教育指導師·智慧父母培養計畫】

【常年招生】心理諮詢師基礎培訓專案招生簡章

【2021社會工作師】人社部、民政部雙認證

【中國心理學會認證】少兒心理發展諮詢指導師培訓

【中國心理學會認證】家庭教育指導師認證培訓

【中國心理學會認證】婚姻家庭諮詢指導師培訓

麗江站玉龍雪山脚下|郭海峰五日止語靜修營第3期

大理蒼山脚下|郭海峰五日正念止語靜修營

徐鈞自體心理學長程系統連續培訓 伏太 生活觀 過程 心理學 馬丁·塞利格曼 父母 思維 孩子 研究 穩定感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