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上有遇到不少的來訪者,每一個來訪者都帶有不同的心理問題,每一種心理問題的出現,對於自己來說都是一次挑戰。 因為解决心理問題需要的是一種科技、方法和智慧。 p>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 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有自己的成長空間,需要的就是自己要不斷去探索生命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p>
現在大家談論更多的是抑鬱症來訪者,每一個抑鬱症來訪者都有不同的心理痛苦程度,這種心理痛苦程度帶給自己的往往就是一種恐懼和害怕。 很多人害怕自己會得抑鬱症,為什麼? 因為嚴重的抑鬱症最後面臨的就是自殺的風險。 p>
對於抑鬱症來訪者的原生家庭進行探討和追跡分析,發現很多的抑鬱症來訪者都是跟父母的教育和引導是有關係的。 父母的教育總希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一旦沒有達到父母的心中要求,作為父母的可能就沒有那樣的一種智慧去引導,相反會帶著情緒去進行影響孩子,給孩子幼小的心靈增添了很多的心理包袱。 p>
之前有一個抑鬱症來訪者,他在回憶他的父母的教育時,他的臉部表情是憤怒的,是生氣的,是懊惱的。 他說當年自己因為沒有考到全年級前三名,自己就會被父母嘮叨,說自己怎麼不用功,說自己怎麼不努力,這是要幹什麼? 還不如不去學習了。 p>
其實自己的成績在整個年級來說,基本都是保持在前三的,只不過偶爾發揮失常,自己考到了前五。 但是總體成績,自己還是比較滿意的。 後來就發展到了一種地步:自己在面臨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的時候,自己的內心很恐慌,有一種害怕考試的情緒出現了,這時候的自己就變得開始戰戰兢兢,內心很痛苦。 p>
在起初的時候,自己還是能够安慰好自己的,但是隨著自己發揮越來越不好,父母的嚴苛,自己的心態就越來越差了。 後來發現自己抑鬱了,那種每天的情緒都是鬱鬱寡歡的,甚至是沒有一種希望的那種感覺。 p>
自己想要調整自己,但是很困難。 後來父母就帶著他來看心理諮詢師了。 一個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 一方面要綜合自己的內心世界,另外一方面還要顧及父母的心理感受,這種雙重壓力,自然而然就很難讓來訪者輕裝上陣。 p>
父母的很多要求其實看似是在幫助孩子,結果是為了滿足自己的一些私欲。 當年自己沒有考上理想的大學,於是就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讓孩子去考上當年自己想要報考的大學,從而實現當年自己的夢想。 p>
那麼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忽略了一個嚴重的事實:自己只需要在後面督促,實際的努力付出卻是孩子。 那麼自己有沒有想過,自己當年未能實現的夢想,自己現在是否可以去實現呢? 做好孩子的榜樣,才是父母應該承擔的責任和擔當。 p>
所以很多的抑鬱症來訪者問題,在諮詢的過程中,最後很大程度是在解决父母的問題。 當父母的問題有所調整,那麼孩子的問題自然而然也會產生變化。 父母的焦慮會帶給孩子焦慮,父母的憂愁會帶給孩子憂愁。 父母的積極也會帶給孩子的積極。 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父母是一個有智慧的父母。 p>
上一篇:思維形式障礙的表現可以分以下形式
下一篇:張維揚張沛超論“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