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的養料是女人,女人的養料是愛情? span>應該說,女人的養料是理想中的極致愛情,而並非現實中的愛情。 span>你的愛情是怎樣的形態呢? span>今晚6點半,來聽聽付麗娟老師用精神分析的視角講《愛情裏的5種强迫性重複》。 strong>
最近看了幾眼號稱是內地第一部心理諮詢題材的電視劇《女心理師》,讓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
作為女性的心理諮詢師,獨有的力量到底在哪裡? span>
電視劇會把這位女性諮詢師的"力量"做得十分"外顯":
第一集女主角賀頓不僅如談判專家一樣如天神降臨,更有超人的聽力天賦,耳朵一動,便知來訪者身處位置是學校,各種福爾摩斯柯南上身,成竹在胸,步步為營,成功地進行了一場危機干預。 span>
然而,現實中的女心理師卻沒有那麼炫酷吊炸天,她們的力量更多是內隱的沉潜的,與其說要憑什麼天賦,或者說練什麼"絕活兒",不如說,女性心理諮詢師更需要的是錘煉內心的力量。 span>
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穿越三重門:成為女人,成為母親,成為父親。 span>
成為女人
女性心理諮詢師當然是女人,這還有疑義嗎? span>
但,殊不知,"成為女人"其實是女性的最重要的生命議題之一,而作為女性心理諮詢師,更是需要自己先淌過這道水。 strong>
很多女性,因為"重男輕女"文化的影響,因為早年感受到的忽視,拒絕,甚至可能還有傷害,對自己作為女性的身份,女性的價值都有著極大的不確定感。 span>
由此帶來的,無論是在事業發展上,還是在親密關係中,女性的身份認同和價值感的搖擺和浮沉成為千萬女性的心理困境。 span>
作為女孩,我的出生受歡迎嗎? 我被期待嗎? 我漂亮嗎? 我有吸引力嗎? 我是值得被愛的嗎? span>
在男性覺得輕而易舉,理所當然的地方,女性也許都在艱難跋涉,苦苦掙扎。 span>
有一比特相貌端莊,氣質很好的女性同行,在一次課上,說起自己覺得自己相貌很難看,哭得難以自抑。 我覺得很驚詫,也很心疼,同時卻又深深地共鳴:
很多時候,作為女性,從小我們在外貌上被挑剔的可能性就要遠遠大於男性,很多女性不能接受自己是女性,不能接受自己的身體,外貌,這些是女性獨有的心理議題的冰山一角。 span>
作為女性心理諮詢師,不直面,不探索分清自己的這部分情結,是很難陪伴千萬女性來訪者探索並穿越共通的生命議題的。 span>
成為母親
另一個女性生命歷程的命題叫做"成為母親"。 span>
有很多女性心理諮詢師是因為有了孩子,才進入到這個領域,我就是其中一員。 span>
雖然漫長的成長中,一直覺得自己內心敏感脆弱,需要幫助,但一個人的時候總覺得,喝喝雞湯,痛哭一會兒,撐撐也就過去了。 span>
但有了孩子卻不一樣,當一個弱小的生命完全依賴於你的時候,所有早期的創傷都會被啟動:你生怕當不好一個母親,你又很難真正當好一個你心中想要的那個好母親。 span>
一邊用童年對母親的期待要求自己,一邊忍不住會用母親曾經的管道對待孩子。 span>
焦慮,自責,恐懼襲來的時候,一切雞湯都不管用了,而且,甚至哭,你都覺得是一種奢侈,因為沒有時間和空間。 span>
如何去回應一個孩子的需求,如何去做孩子的情感容器,如何去在照顧好孩子的同時照顧好自己,這是一個母親需要具備的貭素,也是心理諮詢師需要具備的最基本的貭素:能够共情, 同理來訪者,能够與他們同頻。 span>
作為諮詢師,我們學習了很多心理學理論知識,但在和來訪者互動的那一刻,我們需要放下理論,靠著感覺和情感去貼近和涵容,正如一個母親在養育孩子的時候,雖然學了很多育兒知識, 但真正能够滋養和保護到孩子的,卻是作為母親的直覺和情感。 span>
"成為母親"並不是一個完全現實的概念,更多的是一種精神的歷程,即,你可以不必真正生一個孩子,但要有"母性的力量",作為女性,即使她沒有經歷過生育, 但可能在血液中天然就有這份母性的力量在,這是女性諮詢師的財富。 span>
成為父親
女性心理諮詢師不僅僅是要成為女人,成為母親,是的,她還要"成為父親"。 span>
業內有一個公認的標準:一個成熟的的諮詢師,是"雌雄同體"的。 span>
這也就意味著,男性諮詢師必須具備一些女性的力量,母性的力量,而女性諮詢師同樣需要具備男性的力量,父性的力量。 span>
父性的力量在心理諮詢的職業發展包含兩個方面:
第一,以真正職業而非愛好的態度對待心理諮詢。 span>
愛好,代表著個人的感情,更多地屬於母性的力量,而職業,代表這社會的角色,更多地屬於父性的力量。 span>
很多女性,走近心理諮詢行業,起始是因為愛好,想要自我療愈,但要真正把它作為一種職業,還路漫漫其修遠兮。 span>
我有一些來訪者,也是在這個職業門口徘徊的女性,她們雖然很想真正走入這個領域,在這個領域做點什麼,卻總是顯得不够自信,受到挫折便會縮回家庭,以孩子為重。 span>
心理諮詢這個職業對一些女性來說,可能就是這樣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非常"靈活"的陣地:如果做不到拿諮詢費養家糊口,那至少可以用學到的心理學知識更好地處理家庭關係和親子關係。 span>
誠然,這也是心理學給她們帶來的益處,只是說,在家庭被這些女性體驗為"堡壘"和"籠子"衝突的感覺中,很多女性本該顯露出來的光彩和力量感被掩蓋了。 strong>
同樣,我也在這種"徘徊"的狀態中困頓了很多年:在剛進入心理諮詢行業的頭幾年,總是更多地把這個職業當作一種愛好,或者說一種滿足自戀的管道,一周接零零星星的個案,掙點零花錢。 span>
直到在上一段個人體驗師不斷Push我真正看到一個職業諮詢師的狀態究竟是怎樣的,我才逐漸配齊了個體督導,簽約了掛職機构,把心理諮詢認認真真作為一個現實的養家糊口的工作,而不僅僅是所謂的"精神家園" 。 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