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親子關係,有毒?
admin
2021-12-09 20:01:26
0

原標題:這種親子關係,有毒? <!---->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很多家庭裏,父母活成了孩子,孩子反倒成了父母情緒的載體,也就是大家口中的"小大人"。<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沒有準備好的父母,只有沒準備好的父母。

武志紅老師曾對< strong>"倒置的親子關係" 有一個定義:即在一個家庭裏,父母變成了孩子,孩子變成了父母,或者說父母變成了小孩,小孩變成了大人。

但這種"倒置的親子關係",將會給孩子帶來最致命的摧毀。

< span>< strong>1.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trong> 倒置的親子關係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在此基礎上,我試著分了三種類型。

< span> 第一種,行為倒置。 也就是說,年幼的孩子在生活上去照顧成人父母。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舉一個例子。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有新聞報導,一個七歲的農村小孩,因為父親早逝,母親臥病在床,被迫扛起了照顧母親的重任。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每天放學回家,要洗衣做飯,還要給母親喂藥、清洗身體,把她料理妥帖之後,才能開始寫工作,幾乎沒有玩耍的時間。

< img src="http://www.sohu.com/a/ https://p0.itc.cn/q_70/images03/20211208/62d67fb14a6e4b36b9cabbe6514072e2.jpeg "/>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新聞大肆渲染孩子的"懂事、孝順",確實幫這個家庭籌得了一些錢,但"重任"超重,有些方面是要被壓垮的,這個代價便是孩子的心理健康。

< span> 第二種,心理倒置。 通常是父母成了宣洩情緒的一方,而孩子成了提供情緒價值的一方。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之前,我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則留言: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我媽性格孤僻,沒什麼朋友,跟爸爸感情也不好,從小就把我當成"閨蜜",不停跟我發牢騷、吐苦水、說別人壞話。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有時她情緒糟糕,我就得一直陪著她、安撫她,直到她平靜下來為止。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我今年14歲,可一點也不快樂,我也變得性格孤僻,有自殺的傾向。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我覺得我媽把我榨幹了,想逃離,我恨她。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榨幹"二字殘酷卻形象,對於孩子來說,心理耗竭很可怕,直接影響人格的形成與發展。

< span> 第三種,身心倒置。 屬於"行為倒置+心理倒置"的綜合版,是父母退行最嚴重的一種情况,也是對孩子殺傷力最强的一種情况。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有的媽媽那種外化至意識層面,直呼兒子"爸爸"的"倒置"並不多見,但隱蔽的"身心倒置",可能就發生在身邊。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有一次和幾個同事去餐廳,其中一個同事帶著一個5歲的男孩。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吃飯時,孩子非常"懂事",面對一大桌美味,不僅會先主動夾菜給媽媽,還會輕輕地吹凉,怕媽媽燙著。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我問他:你自己不饞嗎?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他眼神中閃過一絲遲疑,然後搖搖頭:我是小男子漢,照顧好媽媽才是我應該做的。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同事一臉欣慰地補充:我兒子一直這麼貼心,從小就會接住我的情緒,很會哄我、寵我,永遠都在保護我、照顧我,比他爸可靠多了!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這個同事,平日裏比較情緒化,和她身邊溫順寡言的男孩形成鮮明對比,同事們紛紛投去羡慕的眼光。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而我卻有些心疼:一個在調皮搗蛋的年紀,本應對世界充滿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孩子,卻只能全身心地守在媽媽身邊,做媽媽的"神"。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這是一個生命的壓抑狀態。

< span> 2.

< span> 被透支的生命能量

< span> 倒置的親子關係對孩子最大的影響,是形成"虛弱型人格"。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一比特來訪者,從小學業優异,考入北大,曾公費在海外研修,回國後擔任香港某高校教授,剛生完二胎,大寶8歲。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在懷二寶之前,她一直有服用抗焦慮的藥,懷孕後藥停了差不多一年時間,情緒很不穩定。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加上疫情對自己工作的影響、夫妻關係不和諧等原因,她一方面開始對大寶百般挑剔,找理由對她"撒火",另一方面又不受控制地想跟大寶傾訴煩惱和心事。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來訪者說:最近和大寶聊天,她眼神空洞,神情十分陰鬱,感慨"活著沒勁兒"。 我突然意識到了嚴重性,也覺察到了大部分問題出在我身上,非常內疚和自責。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這位來訪者,就是在"倒置的親子關係"裏成長起來的"虛弱型人格"。

< img src="http://www.sohu.com/a/ https://p0.itc.cn/q_70/images03/20211208/5bd99df26437409bb4607cf8504cf4c8.gif "/>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她家境比較貧困,父母體弱多病,所以她從小就扮演著家庭中那個"大人"的角色。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不僅早早當起了家,打理著家裡的方方面面,而且對父母的身心呵護備至,小小年紀懂得很多道理,經常開導父母,寬他們的心。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為了讓父母不操心,她學習非常拼命,每晚只睡兩三個小時,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如願拼出了一個好前途。

< span> 根據溫尼科特的理論,孩子天然依賴父母而存活,當父母無法看見或滿足TA的需要,相反地,卻讓TA來滿足自己的需要時,孩子就會抑制和隔離真實的意願,發展出虛假自體,來順應父母。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來訪者發展出的足够强大的虛假自體,幫她成為了一名知性、體面的高校老師,擁有光鮮的工作和生活。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但與之同時,萎縮的、脆弱的真實自體,也給她的生命帶來了不少麻煩:

< span> 第一,空虛而焦慮。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一方面,她爭強好勝、積極上進,但另一方面,由於真實的自我意願從小就被限制,她並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麼。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這是一種衝突狀態,虛假自體越完美,真實自體越失聯,既恐懼停止和落後,又深感迷茫和空虛,這也是她焦慮症的主因。

< span> 第二,"我很糟糕"。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即使表面再優秀,內心依然被卡在曾經層層重壓之下,年幼的自己無能為力、深感挫敗的時候。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而且,她的情緒幾乎是被隱藏起來的,父母既沒有看見的機會,也沒有抱持和安撫的能力,她只能默默將有毒的情緒"生吞"下去。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這不僅讓她固著於糟糕的自我意象,而且會產生很深的不配得感。

< span> 同事 有毒 情緒 父母 自體 媽媽 孩子 家庭 大寶 來訪者 郭海峰 張維揚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