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配得上好的伴侶,是每個人最該有的迷之自信
admin
2022-01-04 09:30:19
0

原標題:你配得上好的伴侶,是每個人最該有的迷之自信

<!---->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ID:zqfxlgzs

電影《壁花少年》中,高中生查理問他的老師:"為什麼有些好人會和錯的人交往呢?"

老師答:"我們只接受自己認為配得上的愛。"

有比特網友說:"一個被窩兒睡不出兩種人。" 話糙理不糙。 從精神分析的視角翻譯一下:伴侶就是你的潛意識。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trong> 潛意識裏的配得上,怎麼理解呢?

好幾年前,我參加了一次行業大會,主題為"精神分析的態度"。 曾奇峰老師在場講了一個例子,至今讓我印象深刻。

有段時間,農村婦女的自殺率很高,她們自殺的管道是喝農藥,而不是別的管道。 從現實情况來說,農藥在農村隨手可見,選擇這種管道是必然。 但從潛意識層面理解,是因為這些婦女把自己認同成了蟲子。

這些農村的女性,在體力付出上,甚至承擔了比男性更繁重的勞作; 但受制於傳統文化,她們的內在深處,還是低到塵埃裏。

循著這樣的思路,我們大概就知道,一個看上去"好"的人,是如何通過自己潛意識中的認同,尋找到一個"渣"的伴侶。

經常看到女性减肥廣告的引導語:以前的我,你愛搭不理; 現在的我,你高攀不起。

解氣是解氣的,但總覺得有委屈巴拉的成分在。 細品就發現,男性給女性布下了"變瘦才配得被愛"的陷阱,女性認同了這個限定,之後讓自己變瘦來進行反擊; 但動力還是沒離開瘦與愛的關係邏輯。

我的身材自由,與你無關。 胖瘦是順應自己的內在需求,並不是親密關係的必要條件和充分前提。

然而,一個人早年在跟養育者的互動過程中,如果內化出自己是不好的、無價值的、不配得等等負向信念後,就會不自覺認同別人的價值導向; 慢慢固化成一種忽略自己、跟隨他人的人際模式來。 這些模式决定了我們的未來,也被稱之為命運。

不相信自己配得,就等同於把配得的標準交予了他人; 他人並不由我們掌控,悲劇就開始了。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trong> 信念到模式的演化

《壁花少年》中的男女主角,各自都遭遇過性侵。 女孩珊姆11歲時被父親的上司奪走初吻,或許還有別的; 男孩查理被姨媽猥褻,並告訴他"這是我們兩個人的秘密"。 在小男孩心中,承載著無法消化的複雜體驗:也許姨媽是愛他的,姨媽的行為也會讓他羞耻和恐懼,或者他在幻想中殺死了姨媽。

直到姨媽去為他買聖誕禮物的途中因車禍意外身亡,他相信真的是自己的錯。 再加上好朋友突然自殺,都會讓查理在內心深處充滿了罪疚,以及對自身攻擊性或力量部分的恐懼。

囙此他被稱作壁花少年,意思是,在人際中敏感、羞澀、不敢開口,最終獨自咀嚼孤獨的人; 骨子裡覺得不配得擁有自己渴望的關係。

同樣有過不幸經歷,珊姆的外顯模式和查理反差極大。 她漂亮,看似很有自信,更像是一個社交牛人。 她表達自己不配得感的管道是,和不把她當回事的男人睡覺,總是喝得爛醉,重複愛上不值得的人。

查理將這一切看在眼裡,他問珊姆:"你是不是覺得,要是別人知道你過去有多瘋狂,就不會理你了呢?"

她答:"一直都這麼想。" 在女孩心中,被侵犯過的純潔仿佛成為了原罪,需要通過不斷和"壞人"交往的管道進行自我懲罰,罪名才可能得以洗脫。

本質上,這對少男少女都在"我不配"的信念中生活了很久,好在他們在過程中實現了彼此的救贖,開啟新的人生篇章。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trong> 因為我不配,所以你不對

心理上過度匱乏,現實中就會要求過度補償。

最近熱播劇《不惑之旅》裡面的喬清淺,一直委身於富商四哥,她一邊替對方打理生意積累資源,另一邊盤算攢夠身家,練硬翅膀獨自飛翔。 可惜,小家雀鬥不過老雞賊,四哥反目收回豪車豪宅,清淺才發現,以為篤定擁有,其實都是假的。

從意識層面看,是一個女人為持續過著上層生活,與另一個有錢男人周旋但最終落空的故事; 從潛意識層面理解,不顧一切奔向奢華,是她低自我價值感、"不配得"信念的反向形成。

這將驅使她去尋找四哥這樣把女人玩弄於股掌的壞人,也正像那個同樣不懷好意的男性告訴清淺那樣:有條件的禮物就不是禮物,是賄賂。

潛意識覺得自己不配,當那個真正對的人走過來,也視而不見。 因為潛意識不答應。

還有的人,即使遇到對的另一半,也會不自覺在關係中以習慣的低姿態與對方互動。

比如,一比特非常強勢和掌控,或者處處扮可憐的母親,很容易養出媽寶男或媽寶女。 當這些孩子成年後進入親密關係後,會將伴侶投射成母親的形象,以自己回應母親的管道,跟伴侶相處。

這是一種預設,而沒有選擇看見真實的對方。

尤其在遇到壓力的時候,對這些人自身來說,他們就會表現出自尊被碾壓、躲閃、猶豫不決、過度承擔責任(令母親滿意)的樣子,唯獨不敢表達真實的自己。 壓抑到實在不行,就會人設崩塌,做出令人不齒的行為。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trong> 找回配得感,需要一場幻滅來終結

有一位女性,訴說自己一直過著低配的生活,每天活的像只陀螺。 丈夫大男子主義兼甩手掌櫃,孩子和家裡的各種瑣碎,都是她不停轉動的驅力。

夫妻兩個的收入旗鼓相當,丈夫資質平平,找不出什麼可圈可點之處; 但動不動就對她頤指氣使。 她有時尷尬笑笑,有時自己生悶氣,日子一晃小十年。

她不會開車。 某個週末,她喊丈夫開車和她採購,對方半躺在沙發不想動。 一再央求之下,終於出門了。 路上無聊,丈夫像掌握了宇宙覈心科技般自誇車技,還不忘對她不會開車這件事貶損一通。

終於怒不可遏。 她在副駕駛位置對著丈夫胡亂抓打,對方不得不緊急停車。 重重地摔上車門,女人憤然離去,任屈辱的淚水肆意。 丈夫還在驚訝中沒回過神,後排8歲的兒子補上一句:"傻了吧?"

次年,女人拿到了駕照。 婚姻還在繼續,不同的是,她內在的低自我評價逐漸在瓦解,配得感一點點回歸,丈夫也不敢再隨便造次。

人沒有換,換的是內在模式,然後發現關係中的風景大不同。 當我們花很多時間去尋找愛,也許真正需要的是消除內心與愛相關的障礙。

想起一句話:你所失去的,原本就不屬於你。

劇中喬清淺失去的那些浮華,對應的是本不屬於她的低自我價值感。

現實的粉碎,會把一個人推回開始的地方,洗牌重來。 這一切,都要靠自己。 要練習在雜音中,抱住自己。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trong> 配不配得上,我要我覺得

很多時候會發現,當你跟一個人說,你要相信自己是個有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