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子
相信喜歡追劇,愛看小說的同學一般都知道「反轉」和「反差」這2個詞。 p>
比如這段脫口秀就是非常簡短的劇情反轉。 p>
而迪士尼動畫《美女與野獸》就是經典的人物「反差」。 如果劇情中出現了反轉或反差,就會讓我們感覺出乎意料,更有意思,更想看下去。 這是為什麼呢? p>
這期我們就從心理學角度來解讀,人們為什麼總是會被「反轉」和「反差」所吸引。 好了,讓我們趕緊開始吧。 p>
2、增减效應
人們會從「反轉」和「反差」中感受到魅力的原因,是因為「人類的大腦對變化會產生强烈的反應」。 p>
而這種强烈的反應,我們稱之為「情緒的波動」,會讓大腦產生快感。 這樣的現象就是「增减效應」。 p>
增减效應最初指的是一開始給別人的印象是不好的,但是後來又給了別人好的印象,人們就會對這個人的評估比以往更高。 p>
比如,一個從來不誇獎你的人,難得誇獎了你一句,你就會覺得更開心。 但是平時總是誇獎你的人,今天也照例誇獎了你一句,你開心的程度卻比不上前者。 前者的反差帶給你的情緒波動更强烈,所以你的情緒更容易對前者產生反應,俗稱快感。 p>
3、增减效應實驗
美國的社會心理學家阿倫森(Elliot Aronson)曾做過一項研究,讓參加實驗的女學生和事先約定好實驗規則的男學生聊天。 p>
男學生給女學生的印象,分別採用了這4種模式。 p>
第1種,女學生從頭到尾都給予很高的評估(男學生始終保持笑容)。 p>
第2種,女學生從頭到尾都給予低評估(男學生始終板著臉)。 p>
第3種,女學生前半部分給予高評估,後半部分給予低評估。 p>
第4種,女學生前半部分給予低評估,後半部分給予高評估。 p>
從實驗結果得出的結論是,雖然第1種前後都是好印象的模式評估還不錯,但是評估最高的卻是第4種的,從壞印象轉變為好印象。 p>
另外,比起第2種前後都給人壞印象的低評估,反而是先給人好印象後又印象變壞的評估是最差的。 p>
4、增减效應在生活中的運用
理解了「增减效應」的原理,我們就能明白生活中的很多現象,還能讓它為己所用。 p>
比如一個看上去是混社會的不良青年,在捷運上為老年人讓座了,我們對他的評估就會更好。 p>
而電視劇裏的經典橋段也愛這麼拍,比如一直對女主溫柔不變的始終只能做千年男二,而一開始傲嬌,之後卻對女主各種示好的男一,卻能被觀眾們邊調侃"虐妻一時爽,追妻火葬場",邊高舉支持男女主CP的大旗。 回憶一下是不是這麼回事。 p>
5、增减效應在戀愛中的運用
前面我們說到了,强烈的情緒波動會讓大腦產生快感,從而更加地吸引我們,慢慢地快感很有可能就會變成好感,或者是心動的感覺。 所以「增减效應」的現象在男女交往的時候也經常能被看到。 p>
比如從來不化妝的女性,在出席某些場合的時候打扮精緻,就會讓人眼前一亮,一改之前普通的印象。 p>
或者穿衣顯瘦,脫衣卻有著恰到好處肌肉的男性,會讓女性更心動。 p>
而老實人談戀愛有時候不容易順利的原因,其中有一樣就是增减效應在起作用,沒有變化,沒有反差,就很難讓人有情緒波動,就比較難讓人心動了。 p>
6、結語
當然考慮到每個人性格不同,有時候也會有例外,所以即使我們學會了「增减效應」的原理,也還是在瞭解情况以後,再適當地運用,以免弄巧成拙。 p>
好了,這一期的心理學知識就講到這裡,我們下期再見。 別忘了點贊關注哦。 p>
參考資料:
1. Permack,D.&; Woodru_, G:"Does the Chimpanzee Have a Theory of Mind?", The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1,pp.515-523,1978. p>
2. Aronson,Linder,The gain-loss principle,1965 Clark,M. S. &; Mills,J. 1979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in exchange and communal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37,12-24. p>
3. 中垣辰徳,松田憲,楠見孝,マルチメディア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の印象形成におけるゲイン・ロス効果の影響,日本認知心理學會発錶論文集,p. 144-.2012(0),144,2012
4. 堀田秀吾【著】,科學的に人間関系をよくする方法,角川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