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孩子越“壞”,孩子越孝順??
admin
2022-01-12 19:16:32
0

原標題:父母對孩子越"壞",孩子越孝順?? <!---->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ID:zqfxlgzs

# 父母對孩子越差,孩子越孝順?#

近年來,電視劇中樊勝美、房似錦、蘇明玉這樣的人物層出不窮。

< strong>無不例外的,都是出生於重男輕女的家庭,被迫著走上"扶弟魔"的道路。

而和這些電視劇相對應的,則是更荒誕的現實。 比如有些網友分享:

"30年前,我親媽為了要男孩,把我給送人了(賣了80元錢)。現在我在上海買了房,親媽又要來認親。弟弟結婚要我給一筆錢,給了他們卻還是不滿足,直罵我"白眼狼"。"

"我是家裡第二個女兒,也是學習最好的。中考的時候,我是學校第一名,但家裡說沒錢,讓我去讀個師範高職。可姐姐上的是高中,弟弟要上的也是高中……"

"三歲起,父母就要求我自立。但長大工作後,他們卻一直問我要錢,一萬,兩萬,三萬。他們不關心我的生活,就連我前陣子做手術都不聞不問。可他們對我的收入卻一清二楚。"

看到這些,真的忍不住氣到裂開。

很多人都說"天下哪有父母不疼自己的子女",可現實世界裏,有些父母對孩子是真不好。

更奇怪的是,這些被糟糕對待的孩子,對父母卻十分孝順。

裡面的邏輯似乎是:父母對孩子越差,他們就越聽話懂事,越配合著滿足父母的需求。

如此吊詭,究竟是為什麼?

為什麼施虐導致忠誠?

曾奇峰老師曾說:愛製造分離,施虐製造忠誠。

那麼施虐是如何製造忠誠的? 可能,有以下三個角度:

一、"我要揍到你聽話"的孝順

籠子裏關了一隻小老鼠,它想要逃出去。

但,每次只要小老鼠一踩開關,就會遭到一次電擊。 久而久之,它放弃了出逃,學會乖乖待在籠子裏。

同理,如果父母糟糕地對待孩子,言語上辱駡,行為上毆打,甚至忽視,冷落……

那麼在這些"電擊"效果之下,孩子也可能會成為一隻聽父母話的"小老鼠":你讓我給弟弟錢,我就給錢; 你讓我放弃高中讀高職,我就讀高職。

這種現象,可以被看成一種簡單粗暴的"我要揍到你聽話"的孝順。

其一,這可能是一種後天習得的條件反射。

孩子想要免於被懲罰,所以選擇"適者生存"的聽話模式。 那是恐懼和威懾的作用。

就像在古代社會,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所以,要絕對的忠誠。

其二,對於孩子來說,尤其是年幼的孩子,父母就是他們的上帝。

失去父母,會直接危及生命。

因為無力反抗,他們有可能把"父母對自己糟糕"這個事情合理化。

"都是我的錯,所以爸媽才這樣對我。" 那是一種心理上的自我保護機制。

其三,孩子對父母是有信任和依賴的本能的。

家庭治療大師海靈格曾說,孩子對父母有一種天然的忠誠。

因為"不幸"的原生家庭,他們終其一生,都可能在為這份"不幸"買單。

比如,成年後用對父母更加"孝順"的模式,來和兄弟姐妹競爭,成為能够被父母"看見"的人。

或是一次又一次地強迫性重複,企圖修正自己的命運,那是為了向世界證明:我也是值得被愛的孩子。

有些人,也許成功了。 但大部分人,卻仍然頭破血流。

因為,貧瘠的土地長不出青草。 施虐的父母那裡,很難得到我們想要的被愛。

二、"折斷翅膀飛不高"的孝順

幼鷹要學習飛翔,須得訓練出一雙有力的翅膀。 如果斷其羽翼,那自然和雞群無異。

而在人類的世界裏,"折斷翅膀"後又會怎樣?

有一次,我回老家過年。 期間,村裡的七大姑八大婆聚在我家前門口聊天。 話題很快便伸向了我。

"哎呦~村裡像她這麼大的靚女,孩子都已經會打醬油了。你家這閨女,還單著呢,也太落後了吧。" 王大嬸說。

"念什麼研究生啊,讀書都讀傻了吧。我看,你們就是給她念太多的書,所以才這麼不聽話。當年要是不給她念書,你家不早就抱上孫子了嗎?" 李欧巴桑說。

"就是,就是。孩子太有用了,一會兒出國,一會兒去大城市工作,把你們這些老的晾在一邊,一年都見不到幾次。養起來幹啥用!" 她們頻頻幫腔。

我瞧見父母的表情很是尷尬,顯然,對這些人的話語是有認同感的。

而我作為被圍攻的"獵物",個中滋味更加複雜。 我記得那天前門口的太陽暖洋洋的,但我的心裡卻如飲氷水,透心的凉。

誠然,在這些親朋的語言中,有著非常樸素的天倫之樂,"開枝散葉"、"闔家團聚",多麼熱鬧有烟火味。

但同時,熱鬧的背後,在"不要給他念太多書""不能讓孩子太有用""孩子遠走高飛養起來幹嘛?" 這些裡面,我還嗅到一些"殘忍"的味道。

當然,她們可能是無意識的。

為了有子女常伴身邊,有兒孫可以繞膝,所以:

  • 要去破壞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讓他們在現實能力上變得虛弱;
  • 要去剝奪他們為自己做主的自由,讓他們無法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和負責;
  • 要去貶損他們的健康自尊和自我價值,讓他們缺乏基礎自信去拓展更大的世界……

這樣,當這些孩子長大,他們將無法依靠自己的脊樑骨站立,只能依賴著父母安排自己的人生:

  • 做什麼樣的工作?
  • 和什麼樣的人結婚?
  • 生幾個孩子……

孩子獻祭了自己的人生,不斷地去配合和滿足父母的需求,大的,小的。

從外面的玻璃窗戶看過去,暖黃的燈光下一派母慈子孝,和樂融融。 只是,這一切都是真實的嗎?

三、"一鍋漿糊般粘稠"的孝順

父母對孩子越差孩子越孝順的背後,可能還有一些更深層的心理動力在起作用。

舉個例子。

女友小倩,是典型的江南靚女,文靜,秀氣,念書和工作都算順利。 唯有在婚戀這件事上,一波三折。

35歲時,她終於認識了一比特成熟穩重的男士,頗有些心動。 但,她隱隱有些不安。

有一次約會後,她做了一個夢,並跟我分享了它。

我夢到一個女鬼。 這個女鬼,是一個老婆婆,從陰間來,沒有頭髮,也沒有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