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ID:zqfxlgzs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trong> 那些看起來格格不入的人
我們身邊有一些人,好像很難融入集體,所以在群體中顯得格格不入:
他們可能會得到這樣的評估:沉悶、孤僻、傲慢、不合群……
而這樣的結果是,他們融不進集體,就像溶不進水的雜質一樣; 也缺少存在感,就像隱形的空氣一樣。 span>
然而,這樣的人並不少。 《脫口秀大會》的選手王勉彈唱過一首《社恐之歌》,講述那些融不進集體的人在社交中的困難。 span>
很多網友驚歎"太真實了,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
看來,要勉强他們社交、融入集體,真是困難重重的事。 span>
當然,這也會給他們帶來很多負面影響。 span>
有個朋友A便是這樣的人。 儘管她工作努力,但她的老闆並不喜歡不愛說話的她; 她也總是躲避抛頭露面的機會,很難讓別人看到自己。 不僅如此,她每到一個新環境,都難以形成人脈資源,朋友也是稀稀落落的,就那麼幾個。 span>
很多時候,她都會自我懷疑:我是一個糟糕的人嗎? 我該怎麼做才能受歡迎一些呢? span>
難以融入集體的人,需要強迫自己改變嗎? span>
< 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pan>< strong> 孤獨者的世界
難以融入集體,首先是性格决定的。 span>
榮格說過:世界上存在外傾性人格和內傾型人格的人。 span>
外傾性人格和內傾型人格的區別在於心理能量指向的方向不同。 span> span>
內向者的能量指向內部,對內心世界的興趣更大,更喜歡安靜和獨處。 對於他們而言,社交是十分耗能的事情,而獨處才是"回血"的辦法。 span>
他們不愛融入他人,並非是因為孤僻,而是有選擇的社交。 他們也並非不需要從關係中獲得連接感,只是這種需要比較低頻。 span> span>
而外向者的能量指向外部,他們善於從和外界的交往和資源中獲取能量。 在這個為外向者打造的世界中,他們往往如魚得水,是更容易獲得外在成就和價值感的人。 span>
其次,不去融入他人,也是很多人的主觀選擇。 span> span>
我遇到過的兩個人,便做了不去主動融入社交圈的選擇。 span>
老張是一個心理學教授。 退休後,他每日獨自品茶看書、寫文散步,享受孤獨,過得悠閒自在。 有時候他會去參加研討會,即便遇到業界名人,也經常拒絕加微信。 他不愛社交,也很少通過融入一個圈子的管道去擴大自己的影響力。 當然,在有些人眼裡,他是個"怪怪的"人。 span>
小李是一個創業者。 他自稱不喜歡和人交往,喜歡聽雨打芭蕉,看雪落無聲,喜歡大自然的一切,但排斥任何關係,包括朋友、戀人。 他與親人的關係也很疏淡。 span>
表面上看,兩人的表現看起來大同小异,然而實際是形似而神不似、不可同日而語。 span>
老張不喜社交、喜歡內在的寧靜,他更多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而孤獨便是他的存在之道。 對於他而言,人群中缺少一種他需要的深刻性,就像那裡的土壤缺少養分,所以願意將根紮在人烟稀少的深山裏。 span>
但小李就不同了。 他經歷了失敗的婚姻,創業過程中屢屢遭遇挫折,被朋友出賣,積累了重重創傷。 這些經歷使他性情大變,對人性充滿失望,覺得人都不可相信。 於是,他開始從人群中撤回,變得自我封閉。 可是,他內心對關係是既渴望又排斥的,是一種能量不流動、沒有修通的狀態。 span>
像小李一樣,< strong>很多早期在關係中受傷的人也會疏離群體、難以融入他人。 strong>
有些生長在失功能家庭的人,從小就被家人忽略和排斥。 對於他們而言,家是一個不可歸屬的地方。 於是,成年後,他們在任何集體中都沒有歸屬感。 為了避免遭遇拒絕,< strong>他們會首先用疏離或拒絕他人的管道使自己獲得安全感。 strong>
有些回避型人格的人,可能在童年就從未得到過父母的愛和陪伴。 但是,< strong>他們壓抑了對父母的敵意,並將這種敵意指向了自己, 認為是自己的過錯導致別人不喜歡自己,也就更加輕視自己、沒有勇氣參加社交。 span>
還有一種不合群者帶有明顯的自戀型人格特質,他們會覺得自己無比强大,不需要與外界產生聯系。 span>< strong>這使他們用一種誇大性的防禦姿態,切斷自己與外界的聯系。 strong>
這樣的反應模式影響了社會功能,是需要覺察和成長的,也是需要做出改變、讓自己更具有適應性的。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trong>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星辰
融不進集體的人是否需要改變,並不是一個可一概而論的問題。 span>
首先,對於內向者而言,大可接納原來的自己,並以獨立人格進行社交,尋找一些更加自洽的管道去維持自身與外界的聯系。 span> span>
我的朋友A一直不能接納自己是一個融不進集體的人。 對自己與人群疏離的事實,她認為是自己不受歡迎、個性不好導致的。 所以,她非常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和反應。 如果她在人群中的表達沒有得到預期的迴響,也會造成她更深的撤退。 span>
但是,她漸漸開始安於獨處狀態,也接納自己與外界鬆散的連接管道,就慢慢具備了强大的自律能力和內在穩定感,也减少了他人對自己的影響,不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褒貶。 於是,她不再受情緒困擾,而是專注於社交本身,不迎合他人。 如今她能够全然悅納自己,如同在內心建立了强大的堡壘。 span>
同時,內向的人對自身感受敏銳,專注於自身的思考和感受,很多哲人、音樂家、藝術家都有這樣的特質。 對於他們而言,在孤獨中,一個人就像一支隊伍。 與其違背自己的個性去塑造成更合群和外向的人,不如揚長避短,讓自己內在的部分更加豐盈强大,提升思考力和創造力,並用自己的管道對外輸出。 span>
< strong>其次,對於那些選擇適當遠離人群、保持一定程度孤獨感的人而言,如果社會功能沒有缺失,也大可保持自我、安駐當下。 strong>
哲學家周國平說過:獨處是一種檢驗,用它可測出一個人靈魂深度,測出一個人對自己真正感受。 span>
一切交往質量都取決於交往者本身的質量。 span>
唯有在兩個靈魂充實豐富的人之間,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