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係的殺手,權力之爭
admin
2022-02-18 01:04:09
0

原標題:親密關係的殺手,權力之爭

<!---->

想問問大家,平時吵架最多的地方是在哪裡? 在公司還是在家裡? 平時和你吵架最多的人是誰? 是同事朋友,還是你的伴侶?

可能對比一下,大家都會發現,我們平時吵架最多的時候就是在親密關係之中。

有個經典的案例,有比特女性來訪者在諮詢中問,她說:為什麼我總是和老公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吵架,有時候都不知道是為什麼吵起來,最後吵到要離婚。 真的很累了,無數次想要離婚,可是我又不想分開。 以前戀愛的時候他不是這樣子的呀! 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可能很多處於婚姻關係中的朋友都有類似的困惑,很累很煩,經常爭吵,可是又不想分開。 而且你會發現,有些時候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為什麼都能吵到想要離婚的地步?

01、吵架,親密關係的權力之爭

也許,他們爭吵的,很可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藏在關係之中的權力感。 吵架,其實是婚姻中的權力之爭。

如何理解呢?

權力說白了,可以理解為是控制的欲望。 所謂的控制欲望,就是我把我的意志强加在你的身上,你要按照我的意思去做,這就是我對你有權力。

如果你細心留意一下,你會發現,這種權力的控制其實在養育孩子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 比如我們對孩子常說的一句話:你好乖。 這句話,甚至是孩子在幫忙做了什麼事情之後,我們誇的都是好乖,而不是說謝謝。 你好乖,誇的是什麼,就是誇你很聽話。

為什麼親密關係的雙方想要去爭奪這種權力呢? 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改造夢想,我們希望把對方改造成我們理想中的樣子,把妻子改造成自己理想的媽媽,把丈夫改造成理想的父親,我們在玩改造的遊戲。 並且,越是童年缺乏安全感,這種改造的動力就越强,越是缺乏安全感的人,越是容易在親密關係中出現控制對方的權力欲望。

這是我們幼時的幻想導致的,因為在孩子認知結構不穩定的時候,很多事情他理解不了。 尤其是喜怒無常、前後不一的父母,孩子會囙此覺得父母是不能支配的,行為是不可預測的。 這時候,孩子就會產生不安全感。 所以,每個人都有這麼個理想中的角色,他能够永遠安安靜靜的在那裡等自己,而且完全的聽從自己的意志。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在渴求一個安全穩定的客體,對方能完全在自己的預料和想像之中,這樣才能感到安全。

所以,我們也會在親密關係中去追求這種安全感,會希望對方成為自己穩定的客體,甚至是控制和支配對方。

權力,也就意味著安全感。

這其實是一種移情反應。

移情,在心理諮詢過程中,通常指來訪者對諮詢師產生的一種情感。 是來訪者將自己過去,對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投射到諮詢師身上的過程。 移情,是瞭解人際關係的入口,而心理諮詢師就是通過這個入口,瞭解並幫助來訪者看到自己的行為模式。

移情無時無刻都在發生,我們會無意識地把面對既往情境和人際關係的記憶,比如欲望、感受和行為上的期望等等,轉移到當下所面對的人身上。 簡單來說,你將過去的一段重要關係的模式,轉移到現在的關係中。

我們之所以希望把對方改造成我們理想中的樣子,其實就是把以前對理想父母的期待,放到了現實生活中去。 而控制欲望特別强的人,就可能會出現種情况,很小的事情如果沒有按照他的想法來進行,他就會暴跳如雷。

支配與服從是在親密關係中常見的雙人舞遊戲,我們都希望對方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 但現實往往是沒有人願意被他人控制。 於是,親密關係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吵架。

02、"你以前都不是這樣的!"

也許你會問,為什麼以前對方不是這樣的?

其實,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個理想异性的模型。 而理想异性,則源自缺失和幻想。

所謂缺失,也就是說,假若生活中那個重要的异性(即异性父母或其他重要的异性撫養者)讓我們不滿,那我們就會在內心勾勒一個理想异性的模型。 並會經常想,假如我有一個那樣理想的爸爸/媽媽,那該多好啊!

所以,一旦遇到符合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形象的人,迷戀就會被激發出來。

按精神分析的說法,迷戀是將心目中的理想的形象,投射到對方的身上。 看起來,他迷戀的是那個人,但實際上他迷戀的是他投射到對方身上的幻象。

所以,他看到的,也就只有那個被他嚴重理想化的形象,而看不到對方的真實存在。 而當對方不符合自己內心的想像的時候,就會想去把對方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有個詞叫夢中情人,其實就是我們內心渴望,渴望對方會變成我們期望的樣子,夢中的理想中的樣子。 所以,在剛剛戀愛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對方太完美了,簡直和自己天生一對,這時候我們要知道,這是我們把幻想的客體投射到了對方身上。

你的戀人,可能也會這麼看你,把你當成完美戀人。 完美戀人的潛臺詞就是,你滿足了對方所有的期望,但假如萬一哪一天你有自己的想法,而想法又不符合對方的期望時,你就不完美了。

所以,當我們越是迷戀某個人的時候,就是越渴望那個人滿足自己的期待。 這其實就是一種自戀的遊戲。

所有很多人會在親密關係發生問題後,感歎一句:你以前都不是這樣的!

03、覺察自己的情緒是什麼?

很多夫妻因為一些家務活經常吵架,其實爭吵的事情本身可能不那麼重要,更重要的是情緒。

親密關係中的爭吵有兩個層面,一個是具體的問題,該怎麼做或不該怎麼做; 還有一個是吵架的情緒,這個時候,事情該怎麼樣往有利的方向發展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更重要的是,因為你沒有按我說的來做,我很有情緒。

這時候,其實可以先問問自己,當你準備吵架的時候,去看看你出來的第一個念頭。 去體會一下你跳出來的情緒,看看跳出來的第一句話是什麼?

比如,老婆做家務做得仔細,老公沒有那麼仔細,總有些角落沒打掃乾淨,夫妻雙方囙此發生爭吵。 我們常常會在吵架中說,"你怎麼這麼髒,你怎麼就是不打掃乾淨點,這是我們住的地方,你怎麼這麼馬虎…。"

這是我們在指責對方的時候會說的一些話,但是可能在你說這些話出來之前,已經有了一句話:"為什麼就不聽我的,我跟你說了多少次,你為什麼還要這樣。" 這些話你一旦意識到了,接下來就可以對自己的情緒有很大的覺察,我們為什麼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可能就是我們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因為什麼而發脾氣。

就像剛剛的例子,我們可能很容易會以為就是洗菜洗得幹不乾淨的問題,實際上真正的是,因為對方沒有聽自己的,所以我們才有了情緒而發脾氣。

在親密關係裡面,經常藏著對權力的渴求,對控制對方的渴求。 其實是,我們把對理想父母的幻想,投射到了親密關係中,期望可以把對方改造成為自己內心的樣子,這種渴求源自於內在的不安全感。

而這種渴求,對親密關係有很大的殺傷力,因為控制欲經常出現的話,就說明你沒有把對方當作一個有獨立意志的人來看,你沒有尊重對方的真實存在。 我們要學會去愛,就要學會和對方真實的樣子去建立關係,去放下自戀的遊戲。

假如我們要看到真實的對方的時候,我們也要適當地放下自己的幻想,能够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看待問題,而這首先就要我們去理解我們自己,理解自己,才能看到真實的對方,才能擁抱真實的對方,擁抱真愛。

文章來源於 不懂點心理, 作者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