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覺過後,菩薩保佑|睡眠與醞釀效應
admin
2022-02-18 01:04:42
0

原標題:一覺過後,菩薩保佑|睡眠與醞釀效應

<!---->

作者|奕君

作為一比特算數國家一級苦手運動員(自封),學堂君最不願意面對的莫過於數學。

不知道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你是否和學堂君有一樣的經歷:

冬日夜已深沉,頭上的青絲已經被自己薅下三千。 你緊握著筆遲遲不動,整道題只寫了個"解"字。

想到明天一早艱難起床之後還要去上早八,你毅然决然地關上臺燈滾上床去睡覺,夢中祈禱著滿天的神佛拯救自己的數學。

第二天睜開雙眼,還沒等你洗漱完畢,瞟過一眼昨天的題目卻發現解題思路异常清晰,所有昨夜困擾自己的難點全部迎刃而解。 你的筆尖滑動寫下答案,長出一口氣後,不禁疑惑著是什麼影響了你。

難道世界上真的有菩薩保佑,文曲星君撈人?

心理學告訴你,這位"菩薩"的真名可能叫做醞釀效應

醞釀效應是何方神聖?

醞釀效應最初來自於一種生活中的現象:

當持續探索一個問題而不得其解時,把問題暫時擱置一邊,轉向與此無關的活動。 一段時間過後再次面對這個問題時,我們驚訝的發現自己獲得了一個滿意的答案,即常說的"柳暗花明又一村"。

古往今來,這種現象在不知多少偉人探索世界的旅程中扮演了"菩薩"的角色。

我們在初中物理課上都聽過阿基米德發現浮力定律的故事:

當阿基米德為了檢驗黃金王冠中是否摻有銀而苦思冥想卻無果時,暫時拋下煩惱、放鬆身心的選擇,使他獲得了醞釀效應的青睞。

在阿基米德將身體浸入熱水裏的刹那,這位"菩薩",或者用阿基米德可能會採用的說法——這位"智慧女神",便揮動權杖讓他洞悉了浮力。

雖然醞釀效應無處不在,但這一現象在長久以來並沒有得到研究者的關注,更沒有一個科學性的概括與命名。

這樣尷尬的局面一直持續到1926年。

那時,美國心理學家華萊士提出了創造力的四階段模型,將創造力的產生分為:

1. 準備階段(preparation)

2. 醞釀階段(incubation)

3. 明朗階段(illumination)

4. 確認階段(verification)

而其中對於醞釀階段的描述為:個體的注意力不再放在問題上,而是轉向其他事物,即個體不再有意識地思考問題。

華萊士將這種當我們轉向研究其他任務一段時間後,再次研究之前的問題得到滿意答案的現象,稱為醞釀效應[1]。

醞釀效應與睡眠有何關係?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ps:為方便理解以下內容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請大家回想一下關於盲人摸象的故事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我們假設要讓三比特盲人恢復視力後看著大象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選擇自己當初觸摸的是什麼

< strong>最初的選擇如下

< strong>甲觸碰了大象的腿,認為自己摸到的是柱子

< strong>乙觸碰了大象的鼻子,認為自己摸到的是蟒蛇

< strong>丙觸碰了大象的耳朵,認為自己摸到的是蒲扇

許多心理學研究者嘗試將醞釀效應同其他生理現象結合,從而進一步解釋醞釀效應,其中睡眠正是近些年的熱點之一。

研究者們認為,經過一段時間的睡眠,原先沒能解决的問題在睡眠後得到了解决,這種因睡眠而產生的創造力提升也可被視為一種醞釀效應[3]。

關於睡眠產生的醞釀效應,主流說法有三種:

//1.觸碰象腿的甲——睡眠重組問題表徵,從而產生醞釀效應

這種理論認為,在睡眠期間對記憶的再加工重構了大腦中與任務相關的表徵,這種重構促進了知識的獲得[4]。

< strong>小劇場

甲沒有選擇正確,他异常堅定自己摸到的是柱子而不是大象。 當他得知自己出現錯誤時百思不得其解,只得夢會周公。

在夢裡,他對大象的印象從一個直上直下的柱子逐漸的轉變了。 甲意識到,記憶裏的"柱子"並不是直上直下的,下端有膨大、上端又有弧度,比起柱子似乎更像是四根上方有連接的生物。

他恍然大悟。

第二天醒來,甲再次來到測試的場館確認了自己摸到的"柱子"實則是大象的腿,他不禁歡呼道:"感謝睡眠讓我的表徵重組!" (雖然他並不會這麼說)

//2.觸碰象鼻的乙——睡眠的啟動擴散說

這種理論認為解題失敗可能會部分啟動對解决問題至關重要的記憶痕迹。 在醞釀期,這些痕迹啟動先前被忽視的關鍵知識,導致相關的知識互相結合,從而促進問題解决[5]。

< strong>小劇場

乙看到了甲的失利,但他仍然相信自己的感覺,肯定自己摸到的是一條蟒蛇,從而如同甲一樣回到家裡入眠。

夢裏,乙見到了兒時的學堂,教書先生是比特見多識廣的長者,嘴裡侃侃而談,提到一種不常見的動物"象",其四肢如柱,鼻子如同蟒蛇一般等。

他恍然大悟。

第二天醒來,乙再次來到測試的場館確認了自己摸到的"蟒蛇"實則是大象的鼻子,他不禁感慨道:"原來這就是睡眠的啟動擴散說!" (雖然他也不會這麼說)

//3.觸碰象耳的丙——睡眠的線索同化理論

這種理論認為睡眠通過啟動了問題所對應的資訊,當睡眠過程中回憶起一定的線索和提示的時候,腦海中的資訊就會結合這些資訊進而解决問題[6]。

< strong>小劇場

丙看到了甲和丙的失敗,他沒有盲目的回答自己摸到的是蒲扇。 相反,丙環顧四周尋找提示,聽到一旁的路人隱約提到一種名為"象"的動物卻沒有繼續思考。

一段時間無果,丙請求改天再來嘗試回答這個問題,回家後在思索中陷入沉睡。

夢裏他回想起來了更多有關路人提到的"象"的資訊:腿很粗就像建築的柱子、長長的鼻子好像蟒蛇,耳朵很大就像蒲扇一般……

他恍然大悟。

第二天醒來,丙再次來到測試的場館確認了自己摸到的"蒲扇"實則是大象的耳朵,他指向大象並確認了自己的答案成為了唯一的成功者。 每當夜裡入睡前,他便會長吟道:"真感謝睡眠的線索同化理論幫了我的大忙!" (我相信他如果知道這個理論會說的)

求神不如求己

在大量實例中,睡眠同醞釀效應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但也有部分研究認為,睡眠引起的醞釀效應可能只針對特定的任務類型[7],其具體機理和適用條件仍然在進一步探索當中。

但現有的研究結果已經為我們展示了部分可以運用醞釀效應的情景——

比如有研究證實,通過運動(如15min跑步機行走的管道)可以提高醞釀效應、促進創造性思維[8]。 所以,如果一時解題無果,不妨到學校運動場上放鬆一下轉換心情。

效應 大象 睡眠 柱子 蟒蛇 啟動擴散 問題 阿基米德 現象 菩薩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