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愛淩的18歲,管理生活中的不確定
admin
2022-02-20 23:14:15
0

原標題:穀愛淩的18歲,管理生活中的不確定

<!---->

作者|奕君

隨著2022北京冬奧會的開幕,"青蛙公主"穀愛淩的表現牽動著廣大網友們的心。

2020年12月14日穀愛淩宣佈自己以SAT1580分的超高分數被美國斯坦福大學錄取的高光時刻過後,冬奧會成為了她的第二個舞臺。 三個項目兩金一銀的耀目成績讓人心生敬佩,可以說是事業學業雙豐收。

在如此差距之下,無怪有人調侃到:

穀愛淩的18歲——健將,我的18歲——健在。

除了成績斐然外,穀愛淩强大的心理素質也為人稱讚:她在兩跳的間隙不忘在社交平臺發出情人節祝賀、在比賽的前夜還在與"黑粉"進行"對線"…… 仿佛冬奧會對她來說不過是一場日常訓練,大型賽事的壓力仿佛並沒有對她產生任何影響。

"如何練就這樣支撐自己的大心臟?"

大心臟的背後,少不了實力和努力的支撐,但同時,能够積極面對不確定性的心態也是重要心理因素之一。

悲傷的真相

穀愛淩在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名為《我承認,我愛上了恐懼》的文章,她說:

"恐懼可以算是三種不同感覺的總稱,那就是興奮、不確定和壓力[1]。"

這裡的不確定指的便是由於生活中各式各樣的未知而產生的不確定感。 在穀愛淩的定義中,不確定實則是興奮與壓力的來源

通常我們覺得,不確定性是一件壞事。

努力前進的時候,卻發現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有沒有結果; 一段戀情,因為人的情感的巨大波動,大概率會無疾而終; 抑或是,疾病、災難會在人意想不到的時候悄然降臨……

不確定通常和迷茫、未知、恐懼畫上等號。

早期的研究者也多從這一角度出發,認為由於不確定性會導致焦慮,所以人們希望能夠儘量降低自己的不確定感。 例如,人們寧願直面壞消息,也想要避免不確定性帶來的未知和恐懼[2]。

然而,不確定感管理理論(uncertainty management theory)卻不同意將不確定感單一地視作是負面的感受。

不確定感不一定需要降低或消除,而是我們要學會如何管理不確定感

由此可見,正確的管理不確定感對於養成一顆強勁的"大心臟"至關重要。

穀愛淩面臨什麼樣的不確定?

對於穀愛淩這樣的學生運動員群體來說,不確定感常伴左右。 調查研究發現,學生運動員通常會面對三個層面的不確定因素[4],即個人層面、社會層面和未來層面

學業與競賽雙重壓力下的時間管理、

人際交往上的層層阻力、

對未來人生岔路口選擇的迷茫和烦乱……

穀愛淩在賽場上為這些不確定給出了屬於自己的答案。

在觀看諸多冬奧會項目時,除了驚歎運動員們的絕佳表現,我們也常常為運動員的安全捏一把冷汗。

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臺中,穀愛淩每一跳前雙板橫置站在跳臺邊緣的畫面從直播的視角來看是那樣的驚心動魄。 但對於她來說這只不過是她與自己內心的無數次對話之一。

"萬一受傷了呢?"

我想不光是觀眾,穀愛淩在內心中也有無數遍問過自己。 每一次的跳臺都是一次對自己的挑戰,是個人信心戰勝個人層面不確定感的最佳證明。

除了戰勝它,不確定感有時也可以為人所用。

在跳臺上,穀愛淩將所有的懸念留在最後一跳,正如她說的:

"我既有著對自己安全創造奇跡的信心,也會產生對即將到來的不可預知體驗的興奮感。"

在不確定感的助力下,她一舉奪金。

如何管理不確定?

穀愛淩的成功同正確的不確定感管理息息相關,她的經歷和做法也為我們學習管理不確定感提供了良好範例。 學堂君在此將穀愛淩的管理方法總結為以下兩點: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pan>//1. 尋求社會支持

穀愛淩的社會支持很大一部分來源於一直支持她的家人

穀愛淩的母親穀燕曾是一名滑雪教練,除了在年少時期就培養穀愛淩的相關興趣以外,她更是無條件支持自己的女兒追逐夢想。 有這樣的一比特母親時刻陪伴,是穀愛淩職業生涯中的强大助力。

平衡不確定感的一大要點,是擁有充足的自信心、增强對自我的認同。

而增强認同感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社會支持的因素必不可少。

Brashers等人研究大學生運動員群體時發現,所有的參與者都通過一定的社會支持管道(如朋友、家人、戀人、同學、隊友……)來减少自身生活中的不確定感[5]。

但尋求社會支持來减少不確定感的管道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Brashers的研究中有部分參與者表示,當自己處於一個强競爭的團隊當中時,她便很難從其他隊伍成員身上獲得支持。

此外,和他人的互動會佔據一定時間,進而影響到個人的時間管理。 合理平衡這三者之間的關係是格外需要注意的。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pan>//2. 接受不確定

當面對不確定時,許多人錯以為最好的應對管道是完全無視其帶來的負面情緒。

實際上,恐懼等負面情緒是一種正常的情緒現象,它是進化過程中產生的、受到一定危險信號時誘發的本能體驗。

比起無視,我們更應當察覺,並接受這種不確定感。

有研究表明,當接受不確定是生活中無法抹去的一部分時,人們便會傾向於以中立的眼光看待不確定的存在,而非一味地嘗試逃避[6]。

在接受的前提下,一部分人會選擇"聽天由命",即把所有不確定的結果最終交由上天决定。

這當然不失為一種解決方案,通過將不確定定義為自己人力無法改變的部分,來减少自己的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 但是這樣的管道未免過於被動,沒有主動的管理不確定。

而對穀愛淩來說,她的"段位"就會稍高一些。

在直面不確定的過程中,穀愛淩不光關注了不確定帶來的負面情緒,更有意識地利用了其正面積極的一部分——

培養深刻的自我意識,去察覺那份不確定性帶來的恐懼,進而自我調整。

正如穀愛淩在紐約時報的文章中提到:

"每個自由式滑雪運動員都要以識別出興奮感和不確定感之間的細微差別為目標,以便在最大限度地發揮能力的同時,把受傷的風險减少到最小。"

通過直面不確定識別負面感受 看到自己的缺陷,同時 强化自己由未知產生的積極情緒,在這方面穀愛淩絕對是一比特"大師"。

與不確定性共處

對於學生運動群體,尤其是滑雪這樣的極限運動來說,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空間中把握內心的平衡至關重要。

而對於我們每個普通人來說,如何與不確定性共處也是畢生要學習的課題

既然不確定性不可避免,不如接受它的存在,把未知轉化為動力,把壓力視作挑戰,帶著能够扭轉局面、穩中向好的信心和勇氣,繼續前行。

學堂君祝正在閱讀的大家都能把握住生活中的不確定,一路披荊斬棘在自己人生的"大跳臺"上取得滿意的成績!

"

學堂君

小時候按部就班地上學,每一天被課程表安排地明明白白。 或許我們都曾抱怨過這樣的生活呆板,但當我們終於掌握自己生活的節奏時,卻發現自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