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可心
作為子女,在成長的過程中,直至長大成人的今天,每逢秋風漸起之際,我們總逃不過爸媽塞過來的一條卫生裤。 曾經讓我們心照不宣的網絡熱梗"你媽覺得你冷",足以說明這是一種普遍現象。 我們年少時經歷了無數次與"卫生裤"的爭辯抗拒,卻往往在年紀漸長特別是生兒育女後,才開始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並為自己尚年幼的孩子也來上一條同款卫生裤。 p>
(圖源網絡)
不論是"我媽覺得我冷"還是"我覺得孩子冷",都是出於擔心和愛護,唯恐孩子受凉生病,但這份愛有時也會讓孩子不知所措,畢竟當父母反復強調天冷加衣時,你真的有感覺到冷嗎? p>
回想一下,在你的生活中,是不是曾經出現過這樣類似的一幕。 孫子碰了頭,奶奶走上去安撫:"寶貝不疼"; 兒子受了委屈流淚,爸爸不滿道:"男子漢有什麼可哭的"; 洗澡時女兒嫌燙不肯下水,媽媽試了一下說"沒事,不燙的"……
為了描述這種養育者否認或"糾正"孩子真實感受的現象,心理學家萊茵提出了蒙蔽(mystification)的概念。 p>
(圖源網絡)
什麼是蒙蔽
蒙蔽是指許多家庭會通過否定或再定義的管道歪曲兒童原先的經驗(尼克爾斯,大衛斯著,方曉義婚姻家庭治療課題組譯,家庭治療概念和方法,2018)。 p>
換句話講,這是指孩子確實產生了某些感覺時父母卻表示"你沒有",或是孩子實際上沒有產生這些感覺,但父母表示"你明明有"。 例如孩子碰到頭時感覺很疼,但大人為了安撫ta的情緒而告訴ta不疼,或是父母告訴孩子太冷了要加衣服,但孩子由於年紀小代謝快可能確實沒有感覺到冷。 p>
蒙蔽的不良影響
儘管很多時候"蒙蔽"可以令孩子乖乖吃飯洗澡、避免孩子著凉等等,但不知不覺中,善意的蒙蔽也可能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甚至傷害。 p>
一方面,成人所說的感受與孩子的體驗存在衝突。 span>
作為成人,當其他人的說法與自己眼中的實際情況明顯不符時,我們可能會表示反對、堅持己見,但在幼兒眼裡,成人特別是養育者本來就具有權威,加之自己對於各種體驗仍然處於探索的階段,很可能接受成人的說法、產生混亂,進而認為自己的感受是"錯誤"的, 拒絕表達自己的感受甚至"忘記"自己的感受,選擇壓抑或是忽視這一決定"我是誰"的重要部分(Thompson &;M. G.,1996)。 p>
例如,在與父母的"冷不冷"之爭中,作為成年人,我們通常清楚自己究竟有沒有感覺到冷,即使所感覺到的與父母所說的不一樣,也會明白父母這樣說是出於關心。 p>
但當缺乏判斷能力的孩子遇到同樣的情况時,就可能在"我明明不冷"和"媽媽說我冷"之間感到混亂。 又因為對孩子而言父母往往是對的,他們很可能選擇接受爸媽的說法,覺得自己"應該冷"而壓抑真正感受到的"不冷",日積月累之下這樣的壓抑就可能成為習慣。 這可能使孩子形成虛假自我,並囙此帶來沒有主見、缺乏自我價值感、人際關係疏遠等消極後果(除琴美,徐林芬,2004)。 p>
另一方面,當成人將新的感受加諸兒童身上時,他們忽視了兒童原本存在的感受,未對其作出回應,這就造成了情感忽視(emotional neglect)。 p>
情感忽視意味著家庭中長輩對孩子的情感需求缺乏回應和滿足,忽略與孩子在心理、精神、情感上的交流(張志昊等,2019)。 其原因之一在於長輩對孩子的真實感受缺乏感知能力,採取忽視或是拒絕的行為(薑芳,2020)。 例如當父母出現蒙蔽行為,將孩子的"不冷"糾正為冷時,往往關注點放在"穿衣"的行為上,沒有對孩子本身想表達的"不冷"作出回應,同時忽略了"不冷"這一真實感受,而這意味著一定的情感忽視。 p>
由於無法得到所需的回應,受到情感忽視的兒童可能不擅於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需要,相比於物質方面的忽視,這種情感方面的忽視更容易導致一系列心理和情感問題,並且會新增兒童進入青春期和成年後抑鬱的可能性(於宏華等,2012)。 p>
另外,情感忽視存在代際傳遞,難以體會自己的感受通常也意味著難以體會孩子的感受,囙此這些兒童在為人父母後也更可能對自己的孩子表現出情感忽視。 p>
(圖源網絡)
如何應對蒙蔽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pan>//< strong>作為父母
1、聽到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時,不要急於否定或糾正孩子的體驗和感受。 有時,我們認知中孩子的感受,僅僅是我們投射到孩子身上的自己的想法,例如長輩隨著年齡新增更加怕冷,就想當然地認為孩子也覺得冷。 在這種時候不妨多聽聽孩子自己的說法,相信孩子有自己進行體驗的能力,並尊重孩子體驗的權利。 p>
2、肯定"感受",改變"行為"
有時孩子可能確實會因為貪玩之類的原因謊稱自己不累不餓,或是沒有能力判斷當下的感受是否對自己有害而著凉感冒,此時父母可以先明確"感受"和"行為"是兩件不同的事,並在對孩子的感受進行肯定、認可,例如告訴孩子"我知道你現在並不冷"或是"我明白你現在還不累"的前提下, 再對孩子的行為提出要求。 p>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pan>//< strong>作為子女
1、正確認識"蒙蔽"
如果父母在自己成長過程中經常採用蒙蔽的互動管道,可以從現在開始告訴自己"我的感受非常重要",並設法讓自己明白,父母忽視孩子的感受,很多時候是因為父母並沒有意識到關注孩子感情的重要性,甚至是因為父母自己也曾經受到類似的情感忽視,而並非他們真的不在乎、不重視孩子。 p>
2、發現自己的感受
在明白這一點後,我們可以採用積極的管道消除蒙蔽帶來的影響,從嘗試在日常生活中意識到自己此時此刻的感受和心情、對其進行表述和記錄開始,有意識地積累更多表達感受的詞彙,練習覺察和表達感受和需要的能力,重新發現自己的感受。 p>
"
作者說
感受直接來自於自己,是每個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也是每個人自我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的感受受到重視"同時意味著"我受到重視"。 親愛的讀者,希望你也能够對自己的內心狀態投以足够的關注,肯定地、勇敢地覺察、接納與表達自己的感受。 在你們過去的家庭生活或是現在的家庭生活裏,是否出現過"蒙蔽"的現象呢? p>
心理學部各實驗室、課題組運營有一批不同方向的優質心理學科普公眾號,在大學堂後臺自定義選單點擊"分類精選"-"友情公號"可以查看。 今後的每個週六,大學堂都會轉載其中一篇與大家分享,祝大家晚安。 span>
本文轉載自"婚姻家庭研究與諮詢中心"(familybnu),隸屬於北京師範大學發展心理研究院藺秀雲教授家庭與兒童發展實驗室,專注於婚姻家庭研究,致力於將實用有趣的學術成果分享給大家。 p>
向上滑動閱覽參考文獻:
[1]除琴美,徐林芬. (2004). 青少年"虛假自我現象"分析. 青年研究. (08):41-44+49. p>
[2]薑芳. (2020). 解决幼兒"情感忽視"的意義及策略. 教師博覽(科研版). 10(06):82-83. p>
[3]尼克爾斯,大衛斯,&; 方曉義婚姻家庭治療課題組. (2018). 家庭治療概念和方法.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p>
[4] Thompson,M. G.(1996). DECEPTION,MYSTIFICATION,TRAUMA: LAING AND FREUD. Psychoanalytic Review,83(6):827. p>
[5]於宏華,曹文勝,傅文青等. (2012). 強迫障礙患者與其童年期創傷性經歷的關係.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 20(4):493-495. p>
[6]張志昊,陳露,劉天娥. (2020). 家庭視野下兒童情感忽視問題研究. 教師. (23):104-106. p>
作者|徐可心
來源|婚姻家庭研究與諮詢中心
編輯|木舟
(本文由京師心理大學堂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如需轉載請聯系婚姻家庭研究與諮詢中心後臺,征得作者同意後方可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