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兩隻嵩鼠
在電影《花束般的戀愛中》中,八穀絹驚奇地發現眼前的這個陌生人——山音麥
和自己喜歡同一個大佬; 愛好相同的漫畫; 對石頭、剪刀、布有著同樣的疑問; 家裡有著近乎翻版的書櫃; 甚至鞋子都是白色的匡威開口笑……
"我認識了一個和我想法一樣的人!" span>
百分百的合拍構築起粉紅泡泡彌漫的小世界,原本擦肩而過的兩個陌生人,卻在此刻四目相對,剛剛好丟了神。 span>
當面對一比特陌生人,彼此的相似性會讓我們對ta產生好感嗎? span>
越相似越喜歡
在社會科學領域,相似性效應(similarity effect)被公認為最强有力、最穩固的發現[1]。 它指出:在一開始瞭解對方時,人們通常會被在興趣、身體特徵、個性特徵或態度等方面與自己相似的人吸引[2]。 span>
尤其是當小眾的品味相同時,會引發特別强烈的好感[3]。 比如在網易雲小眾歌手或樂團的評論區經常能看到這樣的言論:"我一定要找個喜歡xxx的npy!" 似乎當如此小眾的品味都能合拍時,浪漫的戀愛也就不遠了。 span>
Rosenbaum的研究也表明,當兩個人對某一件事物的喜好不同時,就會導致好感度蹭蹭蹭下降[4]。 也就是說,共同的態度會產生好感,不同的態度會减少好感。 span>
各種社交媒體就利用了這種相似性來幫助人們邂逅新的關係——
Soul、探探等交友軟件通過相似的喜好匹配靈魂伴侶; span>
Hater則以"你討厭的我也討厭"為理念,來尋找"臭味相投"的另一半。 span>
那麼問題來了,共同的喜歡和共同的厭惡,產生的好感度是一樣的嗎? span>
共同喜歡還是共同厭惡更引發好感? [5]
研究者讓參與者在電影、音樂家、休閒活動、食物、書籍/雜誌、飲料、名人和國家八個方面分別寫出兩項自己喜歡和不喜歡的事物(共16項喜歡的事物和16項不喜歡的事物)。 比如,在食物方面,參與者寫下喜歡的食物是鲑鱼和草莓,不喜歡的食物是香菜和胡蘿蔔。 span>
接著,對於16項喜歡的事物,參與者要分別想像遇到一個和自己喜好相同的人,並用"1 =一點也不喜歡"到"9 =非常喜歡"的九個等級來評估對這個"志趣相投"的陌生人的好感度。 比如,如果遇到和自己相同的"草莓腦袋",你對ta的好感度是多少呢? span>
同樣,對於所有16項不喜歡的事物,參與者也需要想像一個同樣厭惡它們的人,並表明對這位"臭味相投"的陌生人的好感度。 比如,如果遇到和你一樣的"不吃香菜星人",你對ta的好感度是多少呢? span>
結果發現:線上上約會、交友等的早期交流中,當我們瞭解對方的資訊較少時,共同的"喜歡"比共同的"不喜歡"更能引發好感。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在八個態度維度上,左邊代表共同的"喜歡"引發的好感度,右邊代表共同的"不喜歡"引發的好感度
當態度相同時,是"喜歡"略勝於"不喜歡"; 那如果是不同的態度——"討厭自己喜歡的"VS"喜歡自己討厭的",哪一方更會减少好感呢? p>
比如,當人們發現對方不喜歡自己的喜好時——"什麼?你居然不喜歡學堂君的文章!" p>
相比喜歡自己討厭的事物——"啊?你居然喜歡XX",哪個更减少好感呢? (第一個,確信無疑doge)
討厭自己喜歡的or喜歡自己討厭的? [5]
和上一個實驗相同,參與者先在八個方面分別列出兩項自己喜歡和不喜歡的事物(共16項喜歡的事物和16項不喜歡的事物)。 span>
接著,參與者被要求想像四種人——共同喜歡的、喜歡自己討厭的、討厭自己喜歡的、共同厭惡的,同樣用從"1 =一點也不喜歡"到"9 =非常喜歡"的九個等級來評估自己的好感度。 span>
比如,對於你喜歡的鹹豆花,如果遇到一比特和你一樣撒蔥花榨菜辣椒油的鹹黨,你對ta的好感度是多少呢? 遇到怒撒白糖的甜黨,你對ta的好感度又是多少呢? span>
而對於你不喜歡的香菜,想像遇到和你一樣的"不吃香菜星人",你對ta的好感度是多少呢? 而如果遇到"一定要吃香菜星人",你對ta的好感度又是怎樣的呢? span>
首先,結果發現,無論是共同喜歡還是共同厭惡,都高於態度不一致的情况。 這表明,參與者對具有共同態度的人表達了更强的好感。 span>
而態度不一致時,相比喜歡我們討厭的,討厭我們喜歡的東西更减少好感度。 span>
綜合以上兩個實驗,我們可以按照好感程度排個序:
喜歡我們喜歡的>討厭我們討厭的>喜歡我們討厭的>討厭我們喜歡的
這也說明,最初的好感主要是由他人對我們喜歡的事物持有的態度决定的! span>
所以,如果不喜歡學堂君的文章,就會失去我了T^T(撒嬌)
三點可能的解釋
雖然結果擺在面前,但我們仍然疑惑:到底為什麼會這樣呢? span>
這裡有三個或許可以解釋結果的理論:
//1. strong>喜歡優勢(liker advantage)
表達喜歡的人與表達不喜歡的人相比,人們普遍對表達喜歡的人更有好感[6]。 span>
相比於"討厭這,嫌弃那"的挑剔怪,當然是"喜歡這個,也喜歡那個"的小可愛更討人喜歡啦~
//2. strong>態度强度(attitude strength)
在上述實驗中,參與者還用七點計分法(1 =一點也不,7 =非常)評估了他們對每一項事物的喜歡程度或厭惡程度。 比如,請你對京師心理大學堂的喜歡程度打分(7!7!7!
結果發現,喜歡比不喜歡的態度更强烈[5]。 span>
喜歡可以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可以是"除卻巫山非雲也",喜歡是情有獨鍾、愛若珍寶,而不喜歡無非就是過期的鳳梨罐頭,扔掉就好。 span>
//3. strong>自我展現(Self-revelation)
在與他人交往時,表現出的積極態度被認為與真實的自我更接近,也就是說,相比厭惡,人們的喜好更能暴露真實的自我[5]。 span>
就好比大家談論電視劇時,跟朋友吐槽一部劇的點可以有很多——可能是劇情太狗血,也可能是單純反感某個演員,甚至可能是不喜歡濾鏡或者bgm……
但向朋友按頭安利的劇,一定是因為它"♫戳中了我的審美點,準確地好像針灸",讓我們按捺不住想告訴全pyq:只要你看這部劇,我們就是好姐妹! (讓學堂君看看有多少因為《甄嬛傳》組建起來的娘娘小主群)
小總結:
【1】人們喜歡持有相似態度的人,而且與相似的消極態度相比,相似的積極態度更引發好感。 span>
【2】當兩個人開始相互瞭解時,最初的好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彼此是否分享自己的"喜好","喜好"比"厭惡"在人際關係中更重要。 span>
萊布尼茨說:"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 span>
也許你我就像獨一無二的兩片樹葉,卻因驚歎於彼此的紋路和經歷過的陽光雨露如此相似,相逢恨晚引為知己; 亦或是初見就別過,像深海來不及翻湧的泡沫。 span>
所以,不妨在pyq分享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