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出圈的MBTI,會是下一個星座式標籤嗎?
admin
2022-03-22 12:39:29
0

原標題:火出圈的MBTI,會是下一個星座式標籤嗎? <!---->

作者|Olivia. F

"在和F(Feeling,情感)類型的人相處的時候,感覺像是在月光庭院裡和天使們嬉戲玩耍;而晚上去到T(Thinking,思維)人的房間時,就像和尼采、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在充滿幹練的氛圍中對話。"

在今年韓綜《MBTI inside》的單獨採訪環節中,一比特嘉賓用上面這段話形容了與F和T兩類人相處的感覺,F會更重視人的感受,而T會更重視事理間的邏輯。

這兩種人格分類,以及這檔綜藝的名稱與節目效果,都出自MBTI(邁爾斯-布裡格斯類型名額)測試

節目組首先基於面向全網的MBTI測試,然後根據測試結果選取了16比特最具代表性的嘉賓出演這檔社交觀察類節目。

不同人格類型的嘉賓會被分到兩個房間參與活動,進行對比觀察。 在面對同樣的情境任務時,不同人格類型之間的相似性與差异性一目了然。

"這就是生活中的我!那個東張西望的樣子也太真實了。" 當看到與自己人格類型相同的嘉賓做出和自己相似的行為時,荧幕前的觀眾會產生强烈的共鳴。

而看到與自己相反的人格類型時,評論中往往會帶著疑惑和驚訝:"I(Introvert,內傾)人的房間好安靜,大家不說話不會覺得尷尬嗎?如果我去應該會迅速活躍氣氛。"

如今,MBTI在各大社交平臺廣泛流行,不少博主直接將自己的人格測試結果寫在個人簡介中,用四個字母概括自己的性格偏好。

這一幕似曾相識——星座曾在許多網友的自我介紹中起著類似的作用,甚至有人根據星座選擇朋友和伴侶。

然而,因為缺乏科學依據,星座被越來越多的人質疑,MBTI又將何去何從呢?

MBTI是什麼

MBTI,全名邁爾斯-布裡格斯類型名額(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邁爾斯和她的母親布裡格斯共同製定的一種人格分類模型,以榮格的人格類型理論為基礎。

榮格認為人的性格和心理活動分為了三種維度:外傾E和內傾I,思維T-情感F、感覺S-直覺N,在此基礎上,布裡格斯和邁爾斯母女在MBTI中新增了一個維度判斷J-知覺P將人格從四個維度進行分類:

注意力方向(人的主要精力來源):E(Extrovert,外傾)和I(Introvert,內傾);

認知方式(蒐集資訊的管道):S(Sensing,感覺)和N(Intuition,直覺);

判斷管道(做决定的管道); T(Thinking,思維)和F(Feeling,情感);

生活方式(應對外部世界的管道):J(Judgment,判斷)和P(Perceiving,知覺)

每個維度都有兩個相反的名額,共組成16種人格類型。

在原版MBTI測試結果中,同一維度的兩個名額是相互對立的關係,這容易讓使用者把自己劃分為其中一類,貼上"E人"(外向者)或者"I人"(內向者)的標籤。

在題目設計上,MBTI測試的題型為迫選題,即"二選一"。 比如"認識你的人傾向於形容你:A.邏輯明確B.熱情敏感",這類題型適合有明顯偏好的人。

對處於中間位置的人們而言,兩個選項發生的概率相似,差异並沒有那麼明顯,這時無論選擇哪個選項都會對結果造成一定的誤差,這是原版MBTI有爭議的地方[1]。

如今,MBTI測試進行了改進。 在最新的非迫選16型人格測驗(16 personalities)中,題型設定改為從"同意"到"反對"連續體上的7點量尺,减少了迫選題帶來的誤差影響。

測試結果也以百分比的形式呈現(如E:51%,I:49%),雖然最終的人格類型仍然由四個字母概括,但受測者也可以看到自己在某種傾向上的具體水准。 這大大提高了測試結果的準確性,讓我們能够更深入地瞭解和認識自己。

"人格標籤"的熱度與迷思

//當MBTI用於職業指導時

在我國,MBTI一直廣泛應用於職業探索、生涯規劃等職業指導中,也用於組織發展和團隊建設。 不同MBTI類型者有著不同的策略偏好,也在不同的職業類型中發揮優勢。 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人格類型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向進行工作。

例如研究發現,高校教師中,N型(直覺)比例較高,他們傾向於使用抽象、創造性的管道傳授知識; 而醫務工作者中,xSTJ型比例較大,這項工作對具體感覺(S)、邏輯思維(T)和主觀判斷力(J)的要求更高; 而企業管理者通常以xxTJ型為主,他們更重視思考(T)與判斷(J),會依據自身對世界的判斷來構建規則,並且傾向於對自己及他人發出嚴格的指令[3]。

那麼,如果你的理想職業不屬於你的MBTI類型推薦職業,應該選擇放弃嗎?

答案是否定的。

事實上,隨著MBTI測試的普及,標籤化的人格類型正在對職業指導、團隊建設等專業應用造成不利的影響。 部分公司的招聘者會在招聘過程中讓求職者做MBTI測試,來判斷對方是否具有"好員工"的潛力,只錄用那些人格類型符合公司要求的人,造成了某種人格"更强"、"較弱"的刻板印象。

格並不是對職業成果的唯一預測因素。 人格主要影響主觀職業成果(即員工個人感覺到的對工作和職業發展的滿意程度)而非客觀職業成果(總體報酬、晋昇次數等其他能表示個人成就的外部標誌),工作環境和心態等因素也在其中起共同作用[4]。

除此之外,MBTI測試的信度(測驗結果的一致性)常受到質疑,這使其對職業規劃的指導性停留在"僅供參考"

一方面,一個人的MBTI類型並非一成不變,環境因素對人格的改變具有重要作用[5]。 即使是之前人格類型相同的兩個人,隨著人生軌跡的不同,測試結果也會發生改變。

另一方面,對於前文提到的那些傾向不明顯、處於中間位置的人,可能只是改了幾個選項,下次測試就會被分到另一個人格類型。

這就影響了MBTI測試的重測信度——一個高品質的測驗,一段時間內多次重複量測的結果應該是一致的。

事實上,相比可以自由選擇的"適合一行幹一行",生活中更多人是"幹一行適合一行"。 如果不能順應天意,那麼可以事在人為。

//當MBTI融入我們的生活

"本人ENFP,線上找一個INFJ貼貼!"

如今,隨著人格測試的流行,MBTI走出專業化應用,逐漸融入人們的生活。 四個字母代表的人格類型開始成為社交平臺中的名片,在人際關係中發揮著作用。

在微博博主"MBTI memes"的評論區,網友們在與自己人格類型相同的memes(一種表達思想、行為風格的表情包)微博評論區發現同類,也尋找著與自己匹配的人格類型進行交友。

當發現與自己相同的人格類型時,人們看到與自己相似的思維、行為模式,感到十分親切,產生了對這個類型群體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於是,越來越多的網友發揮創造力,繪製屬於自己人格的memes、編寫段子,以及將16型人格進行擬人化/擬物化:"流淚猫貓頭"INFP、"快樂狗狗"ENFP、"沒有感情的機器人"INTP、"溫柔媽媽"ISFJ…

這更加具象地表現了不同人格的特徵,卻也在無形中促長了對於該群體的刻板印象

於是有人提出意見:"ENFP不只是給別人帶來快樂的狗狗,我們也會難過,需要朋友的陪伴。" 《MBTI inside》中也有嘉賓提到這種刻板印象造成的擔憂:"我很擔心自己在鏡頭前表現出的形象不是觀眾所希望看到的(我的)人格類型應該有的樣子。"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