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錯,終身苦——最後部分紮心了
admin
2022-03-29 20:59:32
0

原標題:一步錯,終身苦——最後部分紮心了

<!---->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ID:zqfxlgzs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我本來擬定了一個標題——《你為什麼過得不好》。 想了一下,覺得這個內容足够寫一本九九八十一章的書了。 畢竟釋迦牟尼撿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在菩提樹下想了七天七夜。 而上帝看到孔子成天思考這個問題,直接就笑岔氣了……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拉一拉思維的韁繩,將發散收攏到日常的框架裏。 我讓遇見過的人在腦海裏自由飄來飄去。 然而,人們在"讓自己過得不好"這件事情上所表現出的創造力,不得不讓我獻上一對膝蓋。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從潛意識被發現開始,每一出悲劇都被嚼出了潛意識故意的成分。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正如列夫·托爾斯泰所說:幸福的人生總是相似,不幸的人生卻各有各的作。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挑戰人類的創造力是不智的。 就像要站在劇中時分去提綱挈領,確實十分困難,除非是看抗日神劇。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面對這紛繁的劇情,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卡爾·羅傑斯說:只有來訪者自己知道痛在哪裡。 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說:為每一個來訪者創造一個療法。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我雖然在諮詢工作中遵循著這兩條教誨,但我卻止不住那顆好奇心,去尋找悲劇共同的起點—— 作死的人生,總有個開始; 讓自己過得不好,總有個第一次。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trong>夢開始的地方——繼發性獲益初體驗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作為專有名詞,繼發性獲益是指:利用症狀操縱或影響他人,從而得到實際利益。 它與原發的或由疾病本身帶來的獲益相對應。 在症狀的形成過程中伴隨焦慮和衝突下降,是其顯著特徵。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通俗的說,就是,賣個不乖,得個便宜。 典型的例子就是會哭的孩子有奶喝。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當然,我並不認為嬰兒用哭聲來呼喚母親是一種繼發性獲益,雖然有心理學家這麼認為。 但是,< strong>當一個孩子已經不需要用哭聲來討要需求滿足了,卻依然使用哭鬧,那就有嫌疑了。 這就是我們說的退行。 以撒潑打滾為主要代表。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為了體會這個"開始",舉一個例子。 一個小孩在外玩耍,已經感染流感。 回到家,父母在吵架。 他剛走上去,父親對他橫眉冷對,母親對他置之不理。 晚飯都沒得吃的他開始發燒,昏昏睡去。 等他朦朦朧朧地醒來,他發現父母沒有吵架了,都在盡心盡力地照顧他。 等他痊癒,父母也和好了。 家庭和睦美好的時光持續了一段時間。 有一天,當小孩回家,父母又在吵架,他想上去勸阻卻不敢,他退縮到一個角落裏流淚,不知所措。 當天晚上,他發燒了。 之後甜美時光回歸。 這第二次發燒,就是這個孩子的第一次繼發性獲益。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trong>噩夢開始的地方,暫且稱作"繼發性得不償失"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如果延續上面這個例子,這個孩子的伎倆如果總是奏效,那不一定讓他過上不好的人生。 但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有兩個大概率風險可能發生。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第一,小伎倆玩成大麻煩。 可能的情况是這樣的,父母對孩子感冒有免疫力了,已經能够做到一邊照顧生病的孩子,一邊繼續吵架了。 這種情況,孩子就可能得上其它更嚴重的疾病。 隨著年齡新增,最極端的情况,可能就是癌症、嚴重精神障礙、自傷自殘自殺等。 這些情况,就是< strong>顯而易見的得不償失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第二,小伎倆玩成大套路。 這種情況可能是,孩子將從父母那兒習得的繼發性獲益策略,用於其他人際關係。 只要面對難以解决的問題,他就會出現各種不好。 這就是心理障礙診斷的一個重要指針——泛化。 比如,考前焦慮,泛化成遇事焦慮,進而泛化成有事沒事都焦慮,持續時間達到標準,就是焦慮症了。 而焦慮症常伴隨各種各樣的軀體症狀,從失眠頭暈,到皮膚、腸胃問題等,最終都是得不償失。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當然,除了健康受損這種直觀的得不償失之外,因老伎倆不奏效而失去的機會或收成,才是人生過得不好的根源。 如考前發作的急性腸胃炎,使失敗獲得諒解,同時,該生也實實在在地失去了成功。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trong>噩夢纏身——麻繩繩兒總在細處斷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四川俗語:麻繩繩兒總在細處斷。 說的是黴人總能遭黴事的現象。 如果把這個現象理解為運氣問題,那就太低估先人板板的智慧了。 麻繩從細處斷,是必然的。< strong>黴人遭黴事,不是運氣問題,而是人間現實,是社會心理問題。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如果,人間處處充滿"愛",那繼發性獲益絕對不會成為問題,繼發性得不償失更不可能出現。 繼發性獲益,說得惡毒一點,就是展現自己過得不好,以獲得利益。 如果它總是奏效,那乞丐沒兩天就都過上小康生活了。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通行本《老子》,不看到這倒數第三章裏的這句,你可能在前面看一句錯一句。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老子的這句話,講的就是社會心理學裏的馬太效應。 《老子》之後五百多年的聖經《新約·馬太福音》裏說,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 凡沒有的,連他僅有的也要奪走。 之後再一千九百多年,西方社會心理學家藉以指代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社會現象。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社會學家迪爾凱姆寫就《自殺論》一書,表達了一個冷若冰霜的觀點:自殺不是個心理問題,是個社會問題,社會壓力均衡地壓在所有人身上,總有一定比例的人會自殺,他們就是麻繩的細處。 好像不近人情,但卻不無道理。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所以,當一個人從第一次使用繼發性獲益開始,到得不償失了還不停止,那就不好了。 當他開始不自覺地、無選擇地展現自己過得不好時,馬太效應就會讓他真的過得不好。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綜上所述,< strong>我想武斷地說:永遠不要向人展示你脆弱的一面,除非你在心理諮詢室裏、或"戲臺"上,否則你容易過得不好。

作者|何异

文章轉載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近2000篇原創親子/兩性/個人成長心理文章,精神分析學習,7年陪伴,少點內心的衝突,多點精神的自由。

< strong>近期課程(點擊可查看詳情)

< strong>九州心理2022年度課程表

【心理諮詢師】基礎培訓專案招生簡章(常年招生)

【社會工作師】人社部、民政部雙認證

【中國心理學會認證】少兒心理發展諮詢指導師培訓

【中國心理學會認證】婚姻家庭諮詢指導師培訓

【家庭教育指導師·智慧父母培養計畫】

張沛超精神分析本土化與綜合連續培訓(4.8-10 杭州)

張海音客體關係精神分析連續培訓(4.15-17貴州)

郭海峰五日止語靜修營長沙站(4.29-5.4)

以性為議題自我探索體驗工作坊(5.1-3)

張沛超家庭深度動力工作坊杭州站(5.2-4)

陳燦銳榮格曼陀羅繪畫療法連續培訓(5.13-15)

羅家永全國心理拓展實操高級班(5.20-22成都)

蔡仲淮國際臨床催眠師認證系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