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ID:zqfxlgzs
"努力不一定有結果,不努力一定很舒服。" span>
現代人尤其年輕人的厲害之處就在於,總能把自己的生活態度形成某種哲學。 span>
過科困難,認了,不複習了。 如果掛科的成績單向我張開翅膀,我就給它熱情的擁抱。 span>
怎麼上班也是買不起房,怎麼努力也是昇不了職,那拼啥,就這樣了。 span>
記得二十出頭時,一比特上班放縱、下班消遣的男同學和我們說:你們叫來個百萬富翁我也不服他,他有我能掙,他肯定沒有我敢花。 span>
對待生活的態度千千種,擺爛就是一種。 它指當事情無法向好的方向發展時,就放任爛的結果發生。 span>
你拿什麼樣的人最沒有辦法,當屬擺爛狀態中的人。 你對一個人有辦法,是你這裡掌握著ta看重的東西。 span>
當一個人一切都不看重,這也是ta從別人眼中甚至從社會賦予ta的價值體系中贖身的管道。 span>
我不進入賽道,裁判、教練、觀眾這一切超我、看客就都不復存在。 span>
當今的孩子,成長生涯更多是在被學業壓力的重重包圍下長大的,他們無法在充分的空間裏發展自己的兒童期和青春期。 span>
很多孩子似乎成長中都經歷著一種對環境的無奈。 span>
如果養育者這個具體的超我,仍然給孩子太多的評判和控制,彌散著一種封锁ta成為ta自己的氣息。 那完成某種擺脫,就可能成為他面對人生時的優先動力。 span>
擺爛實現了一種擺脫。 我主動放弃,就讓他者和環境沒有要求我、批改我、定義我的機會。 span> span>
有一個男性朋友,他從畢業開始,只能自己創業,去為他人工作的管道從未被他真正考慮。 span>
幾年後,因為創業的項目所處行業走下坡路最後關停。 他抱著不創業毋寧呆的原則,漸漸進入到一種事業擺爛的狀態,持續多年沒有再工作。 span>
小時候父親對他嚴苛地懲罰,讓他極為憤怒和屈辱。 母親偉大地付出,但人格特質上會對於水果怎麼拿著這樣的細節也給出一個指導。 span>
長大後,如果一個事情不能讓他全面掌控,他就全面撤退。 span> span>
擺爛有時就是某個階段掌控感崩潰後的心靈回撤。 span>
擺爛的態度,可以讓人在壓力面前,重新回到一個"無壓力"的狀態裏。 span>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放弃。" 擺爛可以幫我們回到佛洛德所言的"快樂原則"的歲月,以當下滿足為真諦,以解除本能壓力為覈心。 span>
在這個狀態裏,可以持續重溫一種孩童般的、很多東西被消融的感覺。 span> span>
這種對快樂原則的渴望也許一部分來自,父母在孩子身上投射了某種虛弱和依賴,剝奪了孩子成長中體驗"恰到好處的挫折"的機會。 使ta無法以強韌的自我走向"現實原則"。 span>
當我們不願耐受努力帶給心靈的張力,放弃渴求就是最有效的解除壓力的方法。 span>
"努力不一定有結果,不努力一定很舒服。" 暗示了"努力"是不舒服的。 span>
什麼樣的努力最不舒服? span>
孩子成長過程包含了兩個大方面的努力。 span>
span> 一是在母嬰階段,人生之後可能再也沒有比嬰兒想吃奶、想要媽媽的努力更大的努力了。 二是在學齡階段,中國式努力學習。 span>
如果在嬰幼兒時期,孩子努力發出情感訊號想要媽媽時,這個"結果"總是很難被獲得。 span>
如果在學齡期,我們無法允許孩子用自然地努力去面對學業,而是用大而化之的態度要求孩子都以既定的、刻板的管道去"努力"。 span>
無論孩子有所建樹的志趣在哪裡,都必須經歷一場為內卷的洗禮和父母的不甘心而過度付出的歷程。 span>
讓孩子驀然回首,如何品味這一路的努力,如何定義努力的邊際效應。 span>
所以,最痛苦的努力,莫過於習得性無助,以及努力中包含了太多為他人意志的過度努力。 span> span>
也許擺爛,是對自戀最後的維護。 span>
它幫助我們從一種自我不協調的狀態進入到自我協調的狀態。 不管外人看來覺得你多喪、多替你著急,你在內在安頓了自己。 span>
本質上說,擺爛是一種生存策略。 擺爛的過程緩釋了如果直面困境的强烈焦慮,為心靈釋放了更多空間,以容納人生的長度。 span>
擺爛可以成為一種熱議地調侃,也許是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渴望擺爛的部分。 span>
人心有多少欲望上進,就有多少欲望墮落。 span> span>
秀擺爛的人只是把這種墮落公然於眾,我們聽後也許心中會莫名體驗到一種輕鬆,一種生活的幽默。 span>
我們不止對攀登有快感,也對下墜同樣有快感。 span>
這讓我想到有些時候父母高知,自身始終努力向上,孩子卻像與父母軸對稱一樣,好似不求進取、慵懶放任。 span>
或許父母極致的努力,讓自己無法看到想要"墮落"的那個部分,它只能以投射的管道,通過放到別人身上來品鑒這一部分。 span>
甚至我大膽地聯想,擺爛文化主要在年輕人這一代盛行。 是因為這又是傳說中垮掉的一代? 還是這本來就是兩輩人之間一場跨越時空的集體投射。 span> span>
60後70後是沒有資格擺爛的一代,他們靠拼搏靠努力小心翼翼地積累著,以擔負責任的姿態支撐和應對著生活。 span>
也許,他們既不願看到下一代垮掉,也不願看到下一代還那般戰戰兢兢、唯奮鬥是尊。 span>
他們悄悄埋藏了自己渴望而不敢擁有的輕鬆、拉垮、墮落的願望在孩子那裡。 使得一部分新一代,以擺爛的姿態為榮,以認真前進為鄙。 span>
如果我們的心靈,可以有一個怎樣都可以、不以結果買單的空間,那也不失為一所心靈的後花園。 span>
用它來盛放對自己墮落和下墜的恐懼。 span>
有一種策略性擺爛,是退出思維。 span>
一段關係處不來,不處了。 一件事情搞不定,不搞了。 這個階段能力突破不了,也這麼地了。 span>
人生如果沒有些微小的擺爛還真不好弄。 span> span>
有一個朋友曾經買了一個廠房想建中央廚房,裝修過程中,得知這個廠房無法辦理正規的食品手續。 span>
當他最後確認,這個手續的困境會成為一個既定的事實,他果斷認栽了沉沒成本。 span>
整不成,不整了。 此時,擺爛是一種甘心的能力。 不失為一種智慧,不再為不合適的欲望去做沒有必要的付出。 span>
這種局部擺爛,是一種壯士斷腕,為了之後的浴火重生。 span> span>
他這樣一種簡單果斷的做事邏輯,在後來也漸漸成就了他的事業。 span>
某些情境下,誰說頑強抵抗是光榮的,放任結果是可耻的? span>
上一篇:當媽媽對孩子暴怒。| 叢非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