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才是孩子人生的起跑線
admin
2022-04-17 10:54:25
0

原標題:父母,才是孩子人生的起跑線

<!---->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ID:zqfxlgzs

同學們聊天,說起青春期孩子那些事。

起因是幾個要好的女大學生因分別在各自的戀情中分手,出於"報復"令不知情、不相干的男生感情受傷,不僅沒有羞愧或後悔,還津津樂道為外人所知。

我想也許你的心情和我一樣,這事兒說大不大,說小不小。 畢竟,戀愛中的男女分分合合本是平常。

然而將戀愛中較為常態的事件或情感放至不相干的人身上報復,就是另一回事了。

在這裡我並不想引起家長特別是青春期家長的恐慌。 也不想就報復談報復,只是想和大家一起,透過表面現象共同思考。

一個不把自己、他人當回事,不愛惜自己也不顧及他人感受的人有著怎樣的曾經造就了內心如此的風景。

身為父母,我們該如何養育和引導我們最愛的孩子?

希望能透過一個小小話題,引起你的思考、觸動與共鳴。

關係背後沒有被看見、言說的內在

曾奇峰老師說,一切的問題都是關係的問題。

戀愛受傷、採取行動報復他人。 有點動力學基礎的人知道,這是關係中的強迫性重複。

換句話說,這個模式有原型,來自成長中和主要養育者的關係。

我想大家不陌生幼儿園門口、量販店、遊樂場等不同場景出現的熟悉的景致。

孩子想再要一個玩具或其他,再多和小朋友玩一會或遊樂項目,如果成人未事先約定,或在已經約定好的情形下,一再妥協,直至內心防線崩潰。

於是在面臨孩子依然耍賴時,"再鬧警詧就把你帶走,不要你了"的威脅衝口而出,頭也不回地假裝離開……

面對成人的憤怒遠去,孩子原本想要更多的欲望沒有被滿足,內在還有沒有處理掉的憤怒、挫敗、難過、悲傷,此刻被驚嚇代替。

最後,他們只能帶著滿臉的鼻涕一把淚一把,哭咧咧地追隨成人的身影。

怒火中燒的成人,如果此時清醒過來,覺察到剛才的情緒過激,即便沒有幫助孩子處理事件中的諸多情緒,但心疼著看著孩子的眼神和抱抱也會緩解孩子內心的焦慮和被遺棄的不安。

相反,如成人回到家中,依然忿忿不平,餘怒未消,孩子在原來未被處理的情緒基礎上,又多了一份要被修理的恐懼。

如此類行為一再累積,未被看見、言說的情緒必將積攢一籮筐。

兒童的特點是這次不行,下次再來,這就是老話講的"忌吃不忌打"。

正是這一令人啼笑皆非的話語,讓成人感覺上孩子似乎忘記了,但都成為早期記憶埋在身體裏。

只是時間久了,事件過去了,但事件觸發的情緒、感受卻一直在。

而除了這些未被看見和言說的,還有和父母之間相處的模型被保留了下來。

這些模型將是一個人走向外在世界所有心理、行為模式的原型。

而當把一個人放在生命的長河中去看,這些早年沒有被滿足的欲望,沒有被看見的情緒,經由強迫性重複,移情性地放入不同的關係中。

也許有很多成人自己都不自知,那個當下無法面對孩子哭鬧、耍賴的成人,在那個瞬間,是一個長著成人面孔的孩子。

也許你會說,這事兒太小,不值一提。

成長中正是無數小事累積。 不出事則已,出事則生活中的曾經小事均為大事。 一如蝴蝶效應。

成人造就孩子內心

溫尼科特說,世上沒有嬰兒這回事,看到一個嬰兒就看到背後的母親和家庭。

青少年亦如此。 看到他,就看到早年和養育者的關係、互動模式。

美劇《成長的煩惱》中,邁克和2個好友去參加派對,當他意外發現派對裏的人在吸食古柯鹼並告訴了2個朋友時,面對邀請他們吸食的人,是一起做,還是快速離開?

也許你會說選擇離開。 然而對青少年而言,離開就意味著沒有勇氣。 不管事件是否違法。

邁克帶著沮喪回家,無助地告訴爸爸傑森。 他並沒有開心於自己拒絕別人同吸毒品,而是擔心別人會如何看待自己這個膽小鬼……

震驚之餘的傑森告訴邁克他做得有多正確,作為父母他是多麼為他驕傲。 並聽他講述自己的擔心、失落和沮喪。

終了,傑森告訴兒子,和他一起去的波納他們也很快離開了,他們也沒吸食毒品。

說到這,我想,如果三個一起要報復他人的女孩,但凡有一個人對此事提出質疑,不跟風,也許後續的事件就會避免。

但凡在一個人不知該如何是好時,內在總有個聲音告訴他、提醒他,媽媽爸爸愛你,不管你做了什麼都愛你,並得出屬於自己的正確判斷,也許許多不該發生的事就避免了。

然而,當在成長中,要麼被成人拒絕、否定、遺棄感深留心中,習得期待終將落空,內在不會得到滿足的匱乏感。

要麼以哭鬧、耍賴取勝,習得以自我為中心,侵入式逼迫他人就犯、不顧及他人感受模式被無意識保留,為今後人際埋雷。

無論哪一種,當長大,內在沒有被看見、言說的部分都會一直在。

只不過前者的內在,保留的是渴望被看見、關注,怕被否定、拒絕,形成內在的低價值感,在人際中總多了一點對來自他人的肯定、認可的欲求。

後者內在保留的是自我中心,也許短期內會達到目的。 卻因失了人際界線,不顧及他人,極易在不自知的情形下被群體孤立,進而失去更多。

而這還會引發其攻擊向內或用憤怒等早年習得的模式持續操控,甚至產生報復心理等。

說到這也許你清晰了,我在引導大家看到一個真相。

我們既要看到孩子的情緒,又不要讓他們在要求更多時感覺羞耻。 既要談論那個想要更多的欲望,又要給予適度規則。

不是無限滿足孩子才是為孩子提供安全,因為當隱藏在孩童內在的欲望被過度滿足,其內在反而充滿不安和困惑。

因為這喪失的不僅是成長中的規則,還會因膨脹的欲望引發未經現實檢驗、吹大的假自體。

如此,隱藏在早年成長中的欲望和情緒沒有得到很好的被看見和言說,亦失了在規則中看到、理解自己、感知他人的機會。

而當不被滿足滋生的向內攻擊或怨恨積攢並滿溢,攻擊自己、報復他人也就在情理中了。

孩子長大,不過是一個人內在成長的呈現。 是成人造就了孩子的內心。

孩子和成人都需要尊重、理解、支持與愛

也許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身為父母,不管多不希望成為不想成為的人,但多數還是長成了自己不喜歡的樣子。

試問有多少人在責駡孩子過後,痛惡自己像父親或母親附體?

又有多少人嘴上說著不能讓孩子像自己小時一樣,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