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一個關係比較好的异性朋友突然告知我:TA戀愛了。 span>
知道這個消息的那一刻,我的內心五味雜陳。 span>
一方面替TA找到幸福而感到開心,另一方面又在想,以後我可能無法經常找TA玩,然後漸漸失去這個朋友。 span>
這讓我想起去年這個時候。 疫情逐漸嚴重,身邊很多人選擇回國。 span>
一年來一起吃喝談心的知己,上學放學同行的夥伴,打牌散步的朋友,我送走了一個接一個。 span>
每次看著他們離開的背影我都會難過很久,還時不時想起曾經美好開心的時光然後暗自憂傷。 span>
我漸漸地意識到,這次真的只剩下我一個了。 span>
直到現在,我想到這裡還是會感到莫名傷感。 span>
那種無聲散場的場面會把我帶回小時候,與玩伴分別時的不舍和留戀,與親人分別時的不安和無助,與心愛的寵物分別時的傷心和難過。 span>
那種「眾人終會離我而去,留我一個人」的焦慮感,沒想到在長大後的現實生活中還是那麼輕易就被觸發。 span>
不得不承認:「離別」是人生的必修課,我必須學著成長。 span>
前陣子,我重溫了《千與千尋》,有一句話一直記到現在。 span>
「人生就是一列開往墳墓的列車,路途上會有很多站,很難有人可以自始至終陪著走完。當陪你的人要下車時,即使不舍也該心存感激,然後揮手道別。」 span>
可是,當我意識到那個人即將要下車但還沒有下車時,為什麼我卻不自覺地開始焦慮、不安和難過呢? span>
為什麼那些在別人看來再自然平常不過的離別,卻讓我很難平靜面對,真的是我太過敏感、脆弱嗎?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trong>01。 strong>
< strong>我們這一生都在與「分離」鬥爭
從小我就比別人更難接受一切形式的分別,每次與小夥伴、父母甚至和寵物的分別都會帶給我極大的焦慮和難過。 span>
長大後,離別更是成了「家常便飯」。 span>
曾經很好的同學、室友畢業後奔向五湖四海、各赴前程,漸漸相忘於江湖; span>
無話不談的好友會因生活軌跡的不同漸漸聯系少了,感情淡了,從而淡出彼此的生活; span>
稱兄道弟的异性好友因收穫愛情從而自然疏遠。 span>
而現在,
交到新的朋友擔心會漸行漸遠而在相處中變得小心翼翼; span>
擔心愛自己的人遲早會離開而不敢嘗試開始一段愛情; span>
對一切關係都患得患失,時刻做好因「失去」而傷感的心理准備……
當離別還是不可避免的發生後,我會在一段時間生活在各種與那些人的回憶裏。 每每想到曾經的快樂和幸福,低落的情緒會淹沒我很久很久。 span>
接觸心理學之後,才知道我這是典型的「分離焦慮」。 span>
< strong> 02。 span>
< strong> 成年人的「分離焦慮」
分離(離別)焦慮原本指的是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 span>
它常發生在兒童中,特別是2歲以下的兒童。 我們經常會看到有孩子在幼儿園或學校門口拉著爸媽不放,哭著鬧著要跟爸媽回家,這就是分離焦慮的表現。 span>
但其實,成人也會有這種感覺,只是很少會對外表現出來。 span>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
當要離家去一個陌生的地方時,對新環境的憧憬遠沒有對離開家的恐懼多,你就像斷了線的風箏,不知道會飄去哪裡。 這種迷茫的感覺會讓你焦慮、害怕和無助; span>
參加的某個短期的集體活動,比如某個培訓班、項目組等在結束時,你心裡會非常不舍,有好一段時間都放不下,時不時就會想起之前的愉快時光。 span>
有分離焦慮的人,通常會有以下表現:
對被拒絕或者被拋下的訊號十分敏感
渴望能跟別人更親近並獲得安全感
渴望別人的支持和陪伴
自我感覺和價值比較負面
害怕不被賞識
害怕孤獨
分離焦慮來自於依戀理論(Attachment Theory)。 特別是嬰兒對母親的依戀。 span>
心理學家表示,分離焦慮起源於童年期個體在分離、個體化過程中由於某種停滯所造成的一種創傷性情感體驗。 比如童年時沒有感受到所需關愛,與父母分開居住或者遭受過虐待。 這些成長環境會讓一個人缺乏安全感,害怕被拋弃或感到孤獨。 這對一個人的成長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尤其是在其後的現實生活中,當這種早期的創傷性情感體驗被某些特定的事件所激發或喚醒的時候,感觸就會更深。 span>
不得不承認,我們這一生,都在與分離「鬥爭」。 span>
很小時候開始父母因為工作原因很少在家,我總是看著他們出門上班的背影,卻一個人在家守到夜裡最後扛不住困意而獨自睡去。 span>
那種幼兒時感覺被遺忘的孤獨、無助很可能是我產生「分離焦慮」的開始。 其實父母本不是不愛我,但卻對那時渴望關愛的我造成了心靈上的空缺,容易沒有安全感,害怕看到別人離開,因為可能自己又要變成一個人。 span>
每一次分離都仿佛讓我看到空蕩蕩的家中縮在沙發上看牆上時鐘等待父母回來的我,放學後站在樓下數著樓層看是否家中亮燈的我,知道無人在家中等待悵然若失漫無目的散步的我。 span>
後來我發現,不管是別人鄭重地向我道別,還是我自己離開都會讓我產生相同的感傷。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trong>03。 strong>
< strong>有儀式感地與「分離焦慮」告別
父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孩子的分離焦慮。 span>
我認識的一比特父親向我講述過他和兒子在分離時的經歷。 span>
初期,兒子知道要與爸爸分開時,會哭鬧,憤怒,然後拒絕。 拉住他的手或者堵在門口不讓爸爸走。 span>
後來稍微好一些就通過一系列的「儀式感」來緩解焦慮。 span>
詢問爸爸多久會回家,具體到多少小時多少分鐘。 span>
走得時候要抱抱和親親,要認真說再見,看著爸爸從車庫把車開出來,然後站在窗前揮手告別全程需要眼睛對視。 span>
如果缺少上面任何一個環節,都需要從頭再來一遍,缺一不可。 span>
這位父親會配合兒子完成這一系列的「儀式」,讓他感到信任和安心。 span>
相信這個孩子在今後面對離別時內心會是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