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委屈,我們同款
她和他相戀三年,在去領證登記的前一晚終於鬧翻了。
他狠狠丟下一句:"這輩子不會有人愛你!"而後摔門而去。
留下呆若木雞的她在原地,喉嚨像毫無防備被嵌入一顆鋼釘,哭不出來。
她做了十惡不赦的事情嗎?並沒有。
她在家排行老三,上面有哥有姐。母親極度自戀,對父親又十分掌控,世上最糟婚姻的典範就是他們了。
母親整天一副不得勢的皇太后模樣,父親屈從成了同夥。哥和姐在各自的家庭裏雞飛狗跳,唯獨一致的是:把她這個妹妹視作物體一般的存在,無情使用。
姐結婚時,她剛剛工作不久,但還是奉上一定厚度的禮金和禮物;帶著男友和姐姐姐夫四人一起吃飯,回來時本來順路可以送她和男友回家,只因姐姐在車上臨時的一個行程决定,就把他們趕下車,沒有一句寒暄一絲歉意,只是卸貨。
在這個家裡,沒有人看得見她的需求,存在感極其微弱。只有在迎合與討好的時候,能見到丁點光亮。
哥嫂在她公司附近有一小套公寓要出租,她想和男友租來正好。嫂子樂意的很,因為可以省去房子被陌生租客糟蹋的擔憂。
他們去仲介評估了租金行情,市場價4000,哥以3850的價格租給了她和男友。
一年半後,嫂子找了個藉口讓她騰房,沒有準備,限期一周。在男友的抱怨和冷臉下,她狼狽地收拾搬家,委屈只能獨自咽下。
和男友在同一家公司的不同部門,男友耳聞目睹了她很多悲催事蹟,多次建議她守住邊界;她的內在程式仿佛只被植入了迎合,多一點自我,都無法相容。
三年裏,男友的耐性已經用光。他無法撼動她執著的軟弱,對未來理想化妻子的形象一再受挫。
不知道他有沒有發現,面對女友的委屈,他同樣感到無力;為了防止這無力把自己擊潰,他決絕地選擇了分手。
"這輩子不會有人愛你"這句殺傷力極强的話,似乎也是吼給他自己聽的。
委屈不是軟弱,是控制的另一幅面孔
通常來說,一個人有多委屈自己,TA就在多大程度上缺愛。
持續地付出,必將對應的是未被滿足的巨大坑洞。
同時也意味著,把別人體驗為自我的一部分,內心臺詞是:我為你付出,你應該給我回報;我付出越多,你應該回報我越多。這是很自戀的內在幻想。
而男友的幻想是,自己會被女友排山倒海的需求淹沒掉,最後葬身於她的黑洞,只能在恐懼的驅使下臨陣脫逃。
進一步說,委屈是她的需要。
為什麼有人會把委屈自己當成需要,滿足自己難道不香嗎?
很遺憾,對於一個早年沒有被當作獨立的個體去看見和尊重的人來說,就是不香。
唯一贏得目光投注的機會,就是被當作物品使用,或者奉獻自己,為他人提供利益的時刻。
什麼都不做,或者做自己,就得到父母的喜愛;對她而言,是陌生又遙不可及的天堂。
人們傾向於重複熟悉的事情,即便這熟悉讓人萬分痛苦,因為這痛苦提示自身的存在。
在沒有習得新的痛快的模式之前,繼續委屈自己是獲得認可的唯一來源。看上去軟弱,但對當事人來說,是强有力保障自己擁有一席之地的管道。
換句話說,她向人際間投射委屈的需要,關係中就回贈她無視、使用、拋弃。男友的"沒有人愛你"以及悔婚,就配合她完成了一次強迫性重複。
可能有人會說,男友已經瞭解她在原生家庭中的艱難處境,為什麼不能多給她一些理解和安慰呢?答案很殘酷:就是不能。
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過往,都在等待被療傷。
正如法國女性主義思想家波伏娃所說:"壓在婚姻之上的詛咒是,兩個人往往在他們的軟弱中,而不是在他們的力量之中結合;每個人都要求對方,而不是在給與中獲得快樂。"
假設男友是一個很有自我確定感、內在結實的人,就不用擔心自己被毀掉;因為他很清楚哪些部分可以對自己負責,哪些是對方丟過來的,可以滿足對方什麼,也不至於讓自己崩塌;他會更穩定地待在關係中,構築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
安全感始於依戀,忠於持續
絕對一點地說:每個人都有創傷,這是我們的命運。
原本在子宮裏待的好好的嬰兒,突然被推進產道,不得不出生的那刻,創傷已成定局。
關鍵問題在於,嬰兒如何適應照料者提供的養育環境,是否感覺到安全,TA將帶著這些體驗進入成年後的各種關係;當然最重要的就是親密關係。
根據依戀理論提出者Bowlby的說法:在這個世界上,從搖籃到墳墓,都圍繞著各種親密的依戀展開。他也在嬰幼兒的行為中觀察到並逐漸相信,由生物對安全的需要所驅動的各種依戀表現,貫穿人的一生。
嬰兒需要與照看者有身體的親近,這不僅促進情緒安全,更是確保自己在遇到危險時可以存活下來。
囙此我們不難理解那些離開愛情就活不下去的人們,他們還真不是矯情。安全當前,人命關天。
可是對於手無寸鐵的嬰兒來說,很多人就卡在了求安全而不得的一關。
因為照顧者是不可控的,通常是媽媽自己有很多難以消化的情緒被孩子啟動,或者是因為不得要領而長久無法和嬰兒形成互動協調,導致嬰兒內在失控,從此就劃分出了安全和不安全依戀模式的分水嶺。
更悲哀的在後面——嬰兒必須適應陰晴不定的照顧者,對於任何可能威脅到依戀紐帶的行為,都會被嬰兒作為防禦排除掉。
也可以這樣說:一段壞的關係,要好於沒有關係。
我們也可以理解那些小男孩的夢想是長大當科學家,成年以後就變成了:在一線都市有一套學區房。
這就是小孩子為了適應養育者而放弃掉自己的需要演變過來的。如若不然,他就不是一個好老公、好父親,就會有被拋弃的風險。
至此還沒有完。在尋求安全感這其中,還蘊含著另外一條重要線索:嬰兒需要確認持續被照顧的"可獲得性",包括身體的,還有情緒上的反應性。
就像童話故事的結尾,王子和公主從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給人的感覺是持續幸福,永不分離。
還有結婚典禮上的"無論富貴貧窮生老病死都不離不棄"誓言,都是在表達對持續性的渴望。
如果愛要持久,關係中的雙方就要覺察自身的模式是如何在運轉,而影響了愛的持續。
理解依戀在我們生命早期乃至整個人生的意義,就有機會在現時的親密關係中窺見端倪,改變才真正成為可能。
過去的路不能重走,脚下的路可以選擇。
無論早期被養育的環境有多惡劣,對此我們只有兩個字:認了。畢竟生活有我們讀不懂的詩,還有到了也沒啥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