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孩子坐姿懒散、东倒西歪,可能是肌肉张力不足的表现!
2岁半的小芬经常显得无精打采,坐着时总是歪来倒去,喜欢趴在地上玩玩具。到公园玩耍时,走几步就跌倒,家长带她到医院检查后才得知是肌肉张力低下,进而影响了整体的动作表现。
类似的情况在复健科门诊中并不少见。许多家长对孩子的表现不以为意,但实际上,肌肉张力低下可能与其他疾病相关联。
新北市立土城医院复健科物理治疗师李雅涵指出,肌肉张力是指在未刻意用力的情况下,肌肉能够维持身体姿势的能力,或在肌肉放松时被动拉扯时所感受到的阻力。正常的肌肉张力能支持身体活动,如保持坐姿或书写而不感到特别疲劳。
然而,肌肉张力不足的孩子需要额外付出努力才能维持基本姿势。造成肌肉张力低下的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通常,与疾病相关的肌张力异常在婴儿时期即可察觉。这类婴儿身体偏软,常伴有动作发育迟缓。而由良性先天因素或后天发展不良引起的肌张力低下,往往需在明显表现后才被发现。无特定原因的低张力儿童常被忽视,家长需要提高警觉。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存在肌张力低下?李雅涵总结了以下常见表现:
肌张力低下的儿童通常会表现出全身无力的状态,如站不稳、跑步姿势异常等。这种情况如果未及时干预,可能导致脊柱侧弯,甚至压迫心肺功能,增加胸闷或肺炎的风险。
美国儿科学会建议,肌张力不足的宝宝可以通过趴卧训练提升头部和颈部的支撑能力,强化肩膀及上背部肌群。婴幼儿阶段应鼓励充分爬行,从而为站立、行走和跳跃做好准备。
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通过让孩子步行、骑脚踏车等方式代替乘车,将运动融入生活,以增强肌张力。
此外,减少屏幕时间也至关重要。2岁以下儿童应避免看电视,2岁以上每天观看时间应限制在1-2小时内。对于3-5岁的低张力儿童,更应减少屏幕接触,鼓励多进行户外活动。
现代儿童沉迷于3C产品,导致运动量不足,肥胖风险增加,这些因素都会加剧肌张力问题。美国运动医学会建议,儿童每天应进行至少60分钟的中高强度运动,并包含每周3次的肌肉和骨骼强化训练。
李雅涵特别提醒,家长若发现孩子有“W型坐姿”或站立时需要双手支撑腿部才能起身等现象,应及时就医,通过专业评估和早期介入,帮助孩子改善肌张力。
借助复健科的专业指导,并结合家庭为中心的介入方法,可有效减少肌张力低下带来的发育问题,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下一篇:唐图荐读丨品味健康,尽享素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