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市時間不過39年的濮陽非常年輕,但同時它也是河南最古老的城市,在濮陽出土的“中華第一龍”,把中華文明歷史從5000年推到瞭7000年。
千百年來,勤勞樸實的濮陽人民,創新發明瞭很多特色美食、地方小吃,除瞭在全省火爆的濮陽裹涼皮,當地其它的招牌美食也不少。
西瓜| © 撰文
西瓜| © 版式
01
來濮陽必吃的幾個美食
▼
濮陽的特色美食不在少數,每道美食都各有各的特點,但有幾道是來濮陽必吃的。
濮陽做到出神入化的涼皮,吃法有兩種,一種是裹涼皮,一種是拌涼皮。
這涼皮是西北人帶來的,為瞭遷就中原人的口味,涼皮比別地的薄,面筋也很軟潤,加上辣椒汁和特意調制的清爽湯汁拌在一起,酸辣開胃。
裹的涼皮更是一絕,幾十張晶瑩剔透的大面皮疊在一起攤在案板上,放上黃瓜絲、熟花生碎、面筋、香菜等,不少店還會加上拌好的涼面,牛筋面,再用刷子刷上厚厚一層芝麻醬,辣椒油。
動作迅速的老板用不瞭一分鐘就能把這些東西裹成一卷,快速塞進顧客提早撐開的塑料袋裡。
拿在手中,隱隱約約中還可以看見裹涼皮裡翠綠的黃瓜絲和紅油辣椒。一口下去咸淡一致的才是合格的裹涼皮。
抖音上三個外國人做的美食探店賬號三下巴,日常記錄品嘗河南各種美食,當他們第一次見到濮陽壯饃時,驚呼這是“超級肉夾饃”“肉夾饃和披薩結婚瞭”。
濮陽壯饃看起來有些像加大加厚版本的肉盒子。但比肉盒、肉餡餅大的多,一個壯饃有七八斤重也是很平常的事。
看著又厚又大的壯饃,其實皮特別薄,加上是在鍋裡半煎半炸做出來的,所以表皮特別酥脆。
一切開裡面的熱氣噴湧而出,從側面能看到壯饃裡內餡豐富,一張壯饃裡,實實在在的兩斤肉,混著大塊餅皮和充足的雞蛋液,吃起來口感豐富,十足過癮。
濮陽的雜拌相當於湯水較多的大燴菜,肉塊、芡粉肉團、白菜、粉條、豆腐、青紅椒等放高湯裡一起煮,雜拌的配料是不一定的,但芡粉肉團是雜拌的主料,其他的配菜具體吃什麼,那就看廚師的選材瞭。
看起來油潤爽滑的肉團,表面的粉塊吸收瞭濃鬱的湯汁,吃起來軟爛醇香,每一個濮陽人,心裡都有一道自己鐘愛的雜拌菜。
02
濮陽人的葷菜心得
▼
要吃的講究,那這一餐少不瞭有葷有素,同省份的素菜大都相差無幾,葷菜才是各地廚子們大展身手的逐鹿場。
搜集濮陽的名菜,不難發現濮陽人做葷菜的心得。
安陽的灌腸很有名,和安陽是鄰居的濮陽也有灌腸。灌瞭豬血的灌腸有兩種做法,煎或者燒。
燒灌腸是煮出來的,咬一口下去,中間血塊口感滑嫩,外面的皮勁道而有嚼勁。尤其是麻辣口的,吃起來特別爽。
煎灌腸,靈魂在於澆上一大勺蒜汁,外脆裡嫩,滿口香味。
在豫東豫北流行的糟魚是豫菜,也是濮陽人的傢常菜。
糟魚選用的是黃河鯉魚,處理幹凈的魚放老湯中用小火煨制,一天一夜後魚的外形完好,但內中骨刺早已鹵制酥爛,魚肉鮮嫩,吃透瞭鹵湯的味道。
很多人吃魚時都有過魚刺卡喉的經歷,但吃糟魚卻大大避免瞭這種情況,魚肉魚刺同食,入口都是美味。
濮陽的滑脊湯是當地逢年過節、婚喪嫁娶宴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湯菜。
滑脊湯的主料是用新鮮的豬瘦肉制作而成,加瞭味精和鹽的豬肉條上掛滿瞭淀粉糊糊,先下鍋煮熟過涼水後再次燴制,做法和雜拌裡的芡粉肉團相似。
輕輕夾起的肉團,帶著未完全散去熱氣的滾燙就滑進瞭口中、胃裡,到這時才明白為什麼叫做滑脊湯。
在濮陽會吃的老餮們一定不會錯過燒羊頭、燒羊肉,優質的羊肉加上大料用木柴燉上幾個小時,肉爛脫骨,爛而不膩。
形似金字塔的濮陽寶塔肉,也是招親待友的大菜。秘制的五花肉經過一路的煮、燜、煎、蒸,配上梅幹菜,最後被恭恭敬敬端上瞭飯桌。
濮陽人吃扒豬臉時並非裝盤涼拌,切好的豬臉肉,配著黃瓜、蔥白、菜葉、甜面醬一起包在面皮裡,口感勁韌,唇齒留香。
03
別具一格的濮陽早餐
▼
濮陽的早餐一看就是我們河南味的,胡辣湯、雞蛋饃,但細看之下濮陽的早餐又有些別具一格。
胡辣湯,在河南早餐中地位有多重要不必再說,隻不過平時我們常喝的胡辣湯都是深色,而濮陽人愛喝的胡辣湯透著一股素白。
攪動一下,能看見裡面的面筋、海帶、花生。這湯看著清淡,但不能小看瞭白胡椒的辣,喝到嘴裡也是十分帶勁。
兩塊錢一碗的白胡辣湯和別的胡辣湯比起來便宜瞭不少,澆上陳醋香油,配上一根大油條,三四塊錢就解決瞭一頓早飯。
馇豆沫則必得耐得住性子,小米面裡加八角花椒粉小火慢煮,煮出大料濃厚的藥氣,再加上花生米、海帶絲、豆腐丁和菠菜葉,出鍋時把另起鍋炸糊的蔥花澆上,然後撒上一小把芝麻,大功告成。
好湯還得好的面食配,濮陽有不少與白胡辣湯、豆沫相配的主食。
比如雞蛋佈袋,有些類似鄭州的油條灌雞蛋。
寬寬的面餅炸至兩面金黃呈佈袋狀時撈出,中間戳個窟窿,倒進雞蛋液,愛吃雞蛋的可以多加幾個,放油鍋裡復炸。
炸雞蛋佈袋時火候很關鍵,火候過瞭面皮發黑,賣相不好;火候不到,裡面的雞蛋不熟,當地人稱之為“溏心”。
不過也有很多人喜歡吃這種不熟的雞蛋,尤其是還能微微流動的溏心雞蛋,大口來吃,松軟鮮嫩。
濮陽還有一種類似油饃頭的東西,老鴰(gua)頭,又叫面托兒、麻燙的。
做面托兒的面團下瞭油鍋,一會就圓嘟嘟像烏鴉頭一樣冒在油鍋上。
炸好的面托兒焦黃焦脆,上部白亮,泛著油光,裡面蜂窩狀的一個個小孔最能吸滿白胡辣湯湯汁。一口胡辣湯一個面托兒,香。
據濮陽的小夥伴說,他們傢自己有時也會做面托,因做起來復雜費油,傢裡隔上好久才會自己做一次。
他們會把面托兒涼拌,面托兒的油被拍碎的黃瓜和蒜汁中和。
如今鄭濟高鐵即將開通,龍鄉更多的美食等著大傢親自去品嘗。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