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
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
标志着秋季的深入与天气的转凉。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
“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寒露时节,气温骤降,
夜晚的露水已寒,
预示着冬天的脚步渐近。
古人将寒露分为三候:
“一候鸿雁来宾;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
三候菊有黄华。”
这三候生动描绘了寒露时节自然界的变迁,
鸿雁南飞,雀鸟潜入水中化为蛤蜊,
菊花则在这个时节盛开,金黄夺目。
在寒露时节,
人们也迎来了河鲜的丰收季。
河鲜,以其鲜美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
成为了人们餐桌上的佳肴。
其中,大闸蟹更是河鲜中的佼佼者,
以其蟹黄丰满、蟹肉鲜嫩
而备受食客们的喜爱。
在江南水乡,寒露时节
正是品尝大闸蟹的最佳时期,
人们纷纷前往蟹庄、蟹市,
一尝这秋季的美味。
那么你是否曾想过,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谁?
中国人又是从何时开始养殖螃蟹的呢?
实际上,中国人吃螃蟹距今已有几千年历史,
从《周礼》有天子食蟹记载之后,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介绍了腌制螃蟹的“藏蟹法”,
为吃蟹又提供了新方法。
后来陆龟蒙的《蟹志》、
傅肱的《蟹谱》、
高似孙的《蟹略》等等,
都表明着螃蟹在古人心目中
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如今,提到吃螃蟹,
人们可能会第一时间想到阳澄湖的大闸蟹,
然而实际上,自古以来,
螃蟹不仅是江浙一带的特产。
一件来自峨眉山的文物“石田塘”,
就诉说着四川地区与螃蟹之间的深远缘分。
“石田塘”出土于四川峨眉双福乡,
是一件东汉时期的石刻文物,
它生动展现了汉代陂塘水利工程的智慧与成就。
这件石刻长81厘米,宽48厘米,
高11厘米,以精湛的雕刻技艺,
将一幅生动的农耕画卷呈现在世人面前。
故事发生在东汉时期,
那时的峨眉山地区,
人们已经开始利用陂塘水利工程来发展农业生产。
石田塘模型上,
水田与池塘毗邻相连,
中间有各种水道贯通,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灌溉系统。
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精耕细作,
用智慧和汗水浇灌着每一寸田地。
模型的一侧,是精心耕作的水田。
一块田里积有堆肥,
那是用作水稻田的基肥,
为来年的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块田里,
两个农夫正俯身劳作,
他们弓着腰,双手紧握农具,
一丝不苟地插秧。
汗水顺着他们的脸颊滑落,
滴落在泥土中,
仿佛在为这片土地注入生命的活力。
而另一侧,则是波光粼粼的水塘。
塘中置一小船,
那是渔民们捕鱼捞虾的工具。
水塘里,鳖、青蛙、田螺、
莲蓬等水生生物悠然自得,
它们在这片水域中繁衍生息,
为当地百姓提供了丰富的水产资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水塘中还雕刻着一只螃蟹,
它挥舞着双钳,
表现出十足的生命力。
或许,早在东汉时期,
川渝地区的人们就已经开始养殖螃蟹,
享受这一美味佳肴了。
更为先进的是,
石田塘还配备有水闸、
水渠等一整套发达的灌溉系统。
这些设施不仅使得农业生产更加高效、稳定,
还为当时的百姓提供了
稳定的水源和丰富的农产品。
东汉政府对于陂塘的发展
更是给予了高度重视,
专门设立了“陂官”和“湖官”等官职
来管理和维护这些水利工程。
这些官员们不仅精通水利技术,
还致力于将先进的灌溉技术和理念
传播到更广泛的地区,
从而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如今,当我们再次凝视这座珍贵的文物时,
不禁为古代水利工程的智慧与成就所折服。
它不仅是汉代农业生产的重要设施,
文化和科技发展的重要窗口。
在品味大闸蟹的美味时,
我们也应铭记那些为农业生产
付出辛勤努力的先辈们。
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
创造出了如此丰富的农耕文明和美食文化,
让我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
也能感受到那份温暖与感动。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海报 王茹懿 图片 各博物馆、古画、新华社 责任编辑 刘杨 编辑 于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