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乍起,凉意渐浓,当第一缕秋风悄然拂过大地,仿佛是大自然发出的一道神秘指令,提醒着人们,又到了品尝腊味的时节。在这个金秋十月,母亲也如同往年一般,开始忙碌地晒起了腊肠和腊肉,那一串串、一片片悬挂在阳光下的腊味,不仅是美味的象征,更是家的味道,承载着无数温暖的回忆和浓浓的亲情。
记忆中的秋天,总是与母亲的腊味紧密相连。每当秋风送爽,母亲便会精心挑选新鲜的猪肉和猪肠,准备制作腊味。她先将猪肉切成均匀的小块,然后加入适量的盐、糖、酱油、料酒等调料,用手搅拌均匀,让每一块肉都充分吸收调料的味道。接着,母亲会将猪肠洗净,用一根细长的漏斗将腌制好的猪肉灌入猪肠中,一边灌一边用手轻轻挤压,使腊肠更加紧实。最后,母亲会用绳子将灌好的腊肠扎成一节一节的,挂在通风良好的地方晾晒。
腊肉的制作过程也同样讲究。母亲会选择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将其切成大小适中的长条,然后用同样的调料腌制一段时间。腌制好后,母亲会将腊肉挂在竹竿上,放在阳光下晾晒。随着秋风的吹拂和阳光的照耀,腊肠和腊肉慢慢地发生着变化,颜色由鲜嫩的粉红色逐渐变成了暗红色,表面也变得油亮起来。那散发出来的阵阵香味,弥漫在空气中,让人垂涎欲滴。
在等待腊味晾晒成熟的日子里,我总是充满了期待。每天放学回家,我都会跑到院子里,看看腊肠和腊肉的变化。有时候,我会忍不住用手轻轻地摸一摸那硬硬的腊肠,想象着它煮熟后的美味。而母亲则会笑着提醒我不要乱动,说这样会影响腊味的口感。终于,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晾晒后,腊味变得干香可口,母亲便会挑选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将腊味取下来,准备烹饪。
母亲烹饪腊味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最让我难忘的还是那道简单的腊味饭。她会先将大米洗净,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用小火慢慢煮。当米饭煮到七八成熟的时候,母亲会将切成薄片的腊肉和腊肠铺在米饭上,再盖上锅盖,继续用小火焖煮。在这个过程中,腊味的香味会慢慢地渗透到米饭中,使米饭变得更加香甜可口。最后,母亲会打开锅盖,加入一些葱花和酱油,搅拌均匀,一道美味的腊味煲仔饭就做好了。当我端起那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味饭时,看着那油亮的腊肉和腊肠,闻着那扑鼻的香味,心中充满了幸福和满足。
除了腊味饭,母亲还会用腊味炒各种蔬菜,比如腊味炒荷兰豆、腊味炒芹菜等。这些菜肴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是我们家餐桌上的常客。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母亲的腊味就像是一道魔法,能够将普通的食材变成美味的佳肴,让我们一家人在不太富裕的日子里也能品尝到幸福的味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长大,离开了家乡,去了远方的城市求学和工作。在繁华的都市里,我品尝过各种各样的美食,但始终没有一种食物能够比得上母亲的腊味。每当秋风起时,我总会想起母亲晒腊味的身影,想起那一串串、一片片悬挂在阳光下的腊味,想起那美味的腊饭和腊味炒菜。那浓浓的腊味,不仅是家乡的味道,更是母亲的味道,是我心中永远的牵挂。
“秋风起,食腊味”,这句古老的谚语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美食的追求,更蕴含着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腊味是一种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美食,它承载着人们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古代,腊味是人们为了保存食物而发明的一种方法,经过千百年的发展,腊味已经成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美食文化。从《诗经》中的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献之”,到唐代诗人杜牧的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再到宋代诗人陆游的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腊味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它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如今,虽然时代在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腊味依然深受人们的喜爱。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腊味就像是一种慢生活的象征,它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品尝生活的美好。每到秋天,当那一串串、一片片的腊味悬挂在阳光下时,人们仿佛能够感受到时间的沉淀和生活的韵味。那浓浓的腊味,不仅是一种美食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它让人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了一份宁静和温暖。
在这个金秋十月,当秋风再次吹起,母亲的腊味又挂满了院子。那熟悉的味道,那温暖的回忆,那浓浓的亲情,都在这一串串、一片片的腊味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我知道,无论我走到哪里,无论我经历多少风雨,母亲的腊味永远是我心中最美的味道,永远是我心灵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