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款名为“鲍菇螺肉”的零食因配料表中首位标注为福寿螺肉而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那么,福寿螺作为携带大量寄生虫的入侵物种,是否真的能够安全地作为零食原料?
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我国作为食用螺。然而,由于其口感不佳且携带寄生虫,逐渐被弃养并成为入侵物种。福寿螺体内可能携带多达3000-6000条寄生虫,尤其是广州管圆线虫。若食用未经充分煮熟的福寿螺,寄生虫可能进入人体,导致广州管圆线虫病,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出现剧烈头痛、颈项僵直、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威胁生命。
面对消费者的质疑,生产该零食的湖南省龙腾食品有限公司表示,其使用的福寿螺经过高温杀菌处理,可放心食用,且产品检测报告合格。当地食药监局也确认,厂商资质与标注合规,商品即为合法。然而,消费者对于这一回应仍存疑虑,因为虽然高温可以杀灭寄生虫,但具体杀菌工艺参数并未详细公布,难以判断是否达到彻底杀菌的标准。
除了寄生虫风险外,福寿螺作为入侵物种,其生长环境复杂,可能存在重金属污染等问题。长期食用福寿螺的风险仍需进一步评估。此外,部分人对福寿螺中的某些蛋白质成分过敏,食用后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因此,从科学角度来看,虽然理论上可以通过高温杀菌处理来降低食用福寿螺的风险,但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对于消费者而言,面对含有福寿螺的零食产品,应保持谨慎态度。首先,要仔细查看产品配料表和检测报告,确保产品合规且经过充分处理。其次,在购买和处理水产品时,应注重食品安全,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并佩戴手套等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