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安桥畔的网红市集,高雅福的粉色餐车外围满了游客,大家一边品尝美食,一边拍照打卡。受主办方邀请,整个五一假期他都在这里出摊。
作为一名80后,高雅福有着令朋友们羡慕的童年,因为家中从祖辈就经营熟梨糕与茶汤生意,不同于普通孩子偶尔才能尝鲜,他家里永远飘散着米香。
如今,他不仅继承了家里的手艺,在红桥区二号路开了一家“倍儿堂口”津味小吃店,还骑着流动餐车穿梭于网红市集和夜市,现场制作熟梨糕和甜品舒芙蕾,摊位前总是排起长队。
从打工者到守艺人
2015年,因身边不少朋友开始创业,高雅福也重新思考起自己的职业方向。他辞去商场服务员的工作,决心重拾家族技艺。2016年,得知朋友合伙创办主打天津特色美食的“倍儿堂口”餐饮店,高雅福带着家传手艺主动入股。后因合伙人变动,他独自接手品牌并将其转型为小吃店。在保留熟梨糕、茶汤等固定产品的同时,创新了节气菜单模式,冬季推出烤梨与烤红薯,夏季供应天津老味儿刨冰、雪花酪等消暑甜品,唤起了不少食客的童年记忆。
高雅福的津味小吃店
而传承老一辈儿手艺,并不是一蹴而就。高雅福告诉记者,熟梨糕虽用料简单,但大米研磨的粗细程度以及蒸制的时间等都有讲究。而学习冲调龙嘴大铜壶茶汤,更要靠实操经验慢慢积累手感,水的温度及对冲调时间的把控都尤为重要。“初学时,我连着吃了好几天失败品,练到手抖得不行,慢慢才摸清爷爷口传的制作诀窍。”
老味熟梨糕
学会了基本制作技艺,要想走得长远,用料把控也很重要。在高雅福的小吃店里,熟梨糕的抹酱有三十多种,像传统的酸磨膏、红果等酱料都是自己熬制的。为了提升口感,他还对比了不同品类的大米,最终选用了天津小站稻和黑龙江五常大米作为原料。
“算上我这一辈儿,家里四代都在做天津特色小吃。”高雅福说,“我前阵子提交了高氏熟梨糕的非遗申请,希望制作技艺能够一直传承下去。”
“流动餐车+直播”带着传统小吃“破圈”
高雅福的小吃店位于河北工业大学附近,年轻的顾客群体占70%以上。这个数据让他开始思考如何让承载着城市记忆的传统小吃突破代际壁垒,在保留老味道的同时赢得新一代消费者。为此,他下了不少功夫。
针对年轻消费群体的口味偏好,高雅福选择从产品改良入手,在店内上新了巧克力茶汤和抹茶面茶汤。但高雅福清楚,仅靠产品创新还不足以让传统小吃真正“出圈”。
“我想起小时候,只要听见‘嗡儿嗡儿’的汽笛声,孩子们就知道卖熟梨糕的来了,这给了我启发。”去年10月,高雅福购置了一辆粉色餐车,搭载着传统小吃熟梨糕与网红甜品舒芙蕾走出店铺,既是向童年记忆致敬,也成为吸引顾客的新招牌。
“我想打破传统小吃推着三轮车叫卖的陈旧印象,所以才选择马卡龙粉作为餐车主色调,既能吸引年轻人拍照,又不失亲切感。”高雅福说。
店门口的流动餐车
今年2月,高雅福又将目光投向直播领域。镜头里,他身着古朴布衣站在粉色餐车前,“嗡儿嗡儿”的汽笛声从直播间传出,伴随着木甑掀开时的袅袅蒸汽。他一边用竹签灵巧地取下熟梨糕,一边向观众介绍,“这‘嗡儿嗡儿’声是蒸汽锅中的蒸汽顶向上面的汽笛而发出,童年记忆中走街串巷的推车师傅,就靠这汽笛声召唤馋嘴的孩子们,所以熟梨糕也叫‘嗡儿嗡儿糕’。”
与常见带货直播不同,这种“沉浸式摆摊”直播没有任何表演设计。镜头如实呈现备料、蒸制、装盒全过程。直播间里,不时有观众询问熟梨糕的具体制作方法,也有人怀念起儿时的味道。
参加市集活动出摊
线上线下联动让高雅福的流动餐车逐渐走红,各类市集邀约接踵而至。每逢节假日,他更为忙碌。今年五一假期,高雅福带着他的粉色餐车来到北安桥旁的网红市集。从上午10点一直忙碌到晚上10点,连续5天出摊对高雅福也是不小的挑战。
五一期间在北安桥畔网红市集出摊
“收摊后还要回到店里准备次日食材,经常忙碌到凌晨,还好有我媳妇帮忙。”高雅福坦言,“餐饮行业就是如此,别人放假的时候,正是我们最忙碌的时候。但看到我们细心制作的食品获得游客的好评,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激励。”
如今,高雅福每天都会在抖音上更新自己的“出摊日记”,作品共获得了10.8万点赞。在他看来,传统美食焕新不仅是商业探索,更是文化传承。“当年轻的孩子们围着餐车讨论汽笛声的来历,或是父母给孩子讲述自己童年的故事时,城市记忆就在热气腾腾中延续下去了。”
来源: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