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预制菜行业三家头部企业最新公布的年报,千味央厨、味知香与安井食品均面临上市以来的收入下滑或增长放缓。预制菜产业似乎进入到一个新的调整阶段。
被称为“餐饮供应链第一股”的千味央厨,去年实现营业收入约18.68亿元,同比下滑1.7%;归母净利润约0.84亿元,同比下滑近四成。这是自2021年上市以来,公司首次出现营收与净利双双下滑的局面。
面对压力,公司表示正通过增加销售人员、推出新品、协助经销商线上线下拓客等方式应对。与此同时,千味央厨的销售、管理和研发费用全面上升。其中,销售费用同比增长13.33%,达到约1亿元,进一步压缩了盈利空间。
另一家预制菜代表企业味知香的业绩同样不容乐观。去年实现营收6.72亿元,同比下降15.9%;归母净利润8753万元,同比下滑三成多。
公司最核心的产品——半成品菜收入6.63亿元,同比下降15.82%。资本市场的信心也受到影响:截至2025年4月,味知香的市值从上市初期的41.08亿元下滑至33.49亿元,缩水近20%。
相比之下,安井食品虽未出现负增长,但整体增速已大幅收窄。去年,公司实现营收151.27亿元,同比增长7.7%;净利润14.85亿元,同比增长仅0.46%——而在2022年和2023年,安井食品的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均为双位数。
安井食品自2018年起开始布局预制菜,并将其作为第二增长曲线重点打造。近年来,公司将发展策略调整为速冻调制食品、速冻面米制品和速冻菜肴制品“三路并进”。董事长刘鸣鸣曾表示,预制菜将成为公司的主导产业。
去年安井的预制菜业务实现营收43.49亿元,同比增长10.76%,低于2023年的29.84%。增长遇阻之际,公司于去年底向港交所递表,谋求“A+H”双重上市,意图强化国际融资能力,扩展海外市场。
与前两年预制菜行业的火热相比,2024年的投融资热度亦出现降温趋势。
据红餐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至2022年间,该赛道每年均有超过30起融资事件,金额从数千万元至数亿元不等。但去年相关融资案例减至10起左右。
资本趋冷的同时,头部企业的扩张也开始踩下刹车。2024年11月,味知香宣布其两个募投项目延期至2027年12月,公司表示,此举是基于战略发展与市场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权衡调整。
从三家龙头企业的财报中也能看到市场风向的微妙变化。以B端客户为主的千味央厨指出,尽管餐饮连锁化率持续提升,但整体消费更趋理性,性价比成为主导。面向消费端降价促销的连锁餐饮企业,开始向上游压缩采购成本,加大了供应链企业的经营压力。
与此同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我国预制菜相关企业数量从186家激增至4012家;去年这一数字翻倍,达到了10661家。
除了安井食品、味知香、千味央厨等既有玩家,传统食品巨头、连锁餐饮品牌、生鲜平台乃至科技公司也纷纷入局。例如盒马推动预制菜向“好吃、健康”升级,物美超市推出佛跳墙、酸菜鱼等经典菜系产品、格力电器牵头成立了“广东省预制菜装备产业发展联合会”。
面对C端市场,预制菜企业正在应对消费者需求日益多元化的挑战。“批发端市场需求稳定,而零售端市场因生活节奏加快和年轻群体对便捷、多样化饮食的偏好快速崛起。”味知香称。
值得注意的是,在预制菜行业降温的同时,主打“锅气现炒”的现做餐饮正在崛起。江西小炒凭借明档快炒的“烟火气”成为新消费风口,截至去年11月全国门店已突破2万家,一线城市门店超过5000家,年增长率超过600%。
与此同时,深圳、浙江等地也兴起“菜市场代炒”服务,精准击中都市人群“懒得做饭但想吃现炒”的痛点。
展望未来,千味央厨、安井食品、味知香在财报中均指出了新零售和商超渠道的重要性。
味知香过去一年各销售渠道中,商超渠道为唯一实现增长的板块。安井食品在盒马、京东超市等平台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约33%,成为其增长最快的渠道。千味央厨则在保持餐饮大客户业务的基础上,加快向连锁商超延伸。
此外,业内人士指出,具有地方特色且制作复杂的菜品,如清汤鲍鱼、滋补汤等,成为当前零售型预制菜的主要产品方向。此类产品在家庭聚餐、节庆等消费场景下具备一定需求,便捷性和复热效果是其主要卖点。
根据库润数据发布的2025年预制菜消费报告,过去一年,单次消费集中在101—300元价格区间的订单占比最高,这表明部分消费者对原料明确、制作规范的预制菜产品保持稳定购买意愿。
图源:库润数据
目前,不少零售企业已积极布局相关产品。以盒马为例,近年来其连续推出年夜饭预制菜套餐,涵盖猪肚鸡、帝王蟹海鲜组合、鱼头汤等,展现出食材精细化和产品高端化的趋势。
盒马平台的帝王蟹,从烹饪到上桌最快仅需7分钟。图源:掌上长沙
此外,政策层面也在逐步推进标准制定。为促进预制菜产业规范发展,2024年3月,六部委首次明确预制菜定义;6月,国家发改委提出加快制定并完善预制菜和乳制品产业相关标准。
在地方层面,不久前,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就“关于预制菜透明化”的政协提案作出回应,明确表示将在部分餐饮企业试点“预制菜明示”,提升信息透明度,并逐步推广至全市范围。
同时,行业标准体系正在逐步建立。中国预制菜产业联盟研究院院长昕原介绍,目前正在推进的“北斗计划”已构建涵盖412项指标的质量评价体系,内容包括食材真实性溯源、营养成分检测、专业感官品鉴及定性定量评级。该体系旨在推动预制菜产品从生产标准化向营养标准化转型。
撰文 | 思佳 编辑 | Mu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