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尚可
在河北地产白酒中,有两个酒厂,最近这些年里一直“抱着金饭碗要饭吃”,它们是谁?
那还能有谁,一个是刘伶醉酒业,另一个是石家庄制酒厂。
不深究不知道,很多人在深究之后才发现,出身高门大户的这俩货,身上虽然都自带耀眼光环,但是却没有一个能担起公主的命,至今都落了一身丫鬟的病。
论历史和文化,刘伶醉品牌和石家庄制酒厂,堪称河北白酒行业的“天选之子”——刘伶醉历史悠久,石家庄制酒厂根红苗正。
这两家酒企,刘伶醉坐拥金元时期的千年古窖池,此外还手牵能穿透魏晋文脉的“竹林七贤”文化IP;石家庄制酒厂则背负“开国第一酒”的红色荣耀,还与北京的红星二锅头有一段“进京赶考”的佳话。
按理说,这两家河北酒企,以其出身和底蕴,本应成为河北白酒中的王者,自身却陷入了“捧着金饭碗要饭吃”的尴尬——年销售额不及省酒龙头衡水老白干的十分之一。
那么,这两家有历史、有底蕴的河北白酒企业,为何会沦落至此?
说来其实很简单,河北一本书,白酒翻两面。刘伶醉曾经很辉煌,但是却被假酒所伤;石家庄制酒厂本来有机会腾飞,但是却因在某个时期跟风勾兑酒而被市场所抛弃。
据某位业内人士介绍,20年前他曾经到石家庄制酒厂考察,因为当时的厂长说了一句话:“消费者根本不懂酒,用酒精勾兑一下,不仅成本低,还省事”,从此他便再也不喝这家酒厂的酒。
在最近这几年,石家庄制酒厂经过对企业历史进行挖掘,给自己找到了一枚“开国第一酒”标签——所谓“开国第一酒”,通常指1949年开国大典时的宴会用酒。
根据历史档案和权威记载,开国大典的用酒筹备,涉及北京周边省份的多家酒厂,其中石家庄制酒厂(时称“石家庄公营酿酒厂”)和山西汾酒厂,乃主流说法中的两个关键角色。
石家庄制酒厂的前身,系1948年1月成立的“石家庄公营酿酒厂”,是新中国成立前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公营酿酒企业,直属华北人民政府,其成立初期,总计整合了当地的五家私营酒坊。
据《石家庄地方志·工业志》记载,1949年9月,石家庄公营酿酒厂接到任务,向北京供应白酒,用于开国大典相关活动。据该厂老职工回忆及内部资料提到,当时酒厂生产的“红星牌”白酒,通过马车运输至北京,主要用于工作人员及后勤保障。
2017年,在石家庄制酒厂建厂70周年时,官方曾以“开国大典用酒供应方”为卖点进行宣传,并展示了相关历史档案的复印件。在目前的公开资料中,未明确石家庄酒品是否直接用于开国大典宴会餐桌,更多是“后勤保障用酒”或“筹备期间用酒”。
从中可以看出,酒厂在宣传“开国第一酒”的时候,总是在以小媳妇过门的姿态向世人展示——羞答答的。这就不免让人怀疑,这只“金饭碗”的含金量究竟有几何?是不是比较“水”?
在河北白酒中,要论历史厚度,刘伶醉不输于任何一个品牌。
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酒疯子刘伶,喝酒一醉能醉三年,放言“在哪儿喝死在哪儿埋”,此人同时还凭借“杜康酿酒刘伶醉”的典故,将刘伶醉品牌的历史穿透到了1700多年前。
刘伶醉酒业挖掘出来的金元时期酿酒窖池,已经连续使用近千年。此外,酒厂还拥有165口明清窖池、百年地下酒海,堪称中国白酒的“活化石”。
虽然刘伶醉拥有无可比拟的历史文化底蕴,却难逃2010年卖身给巨力索具的命运——通过明星代言、渠道拓展等策略推动,到2013年其业绩达到4.77亿元的巅峰。
不过,酒厂在最近这些年里却深陷营销困局——刘赛担任公司董事长之后,营销陷入一场“自嗨式狂欢”,开窖节、封坛大典年年办,但90%的活动集中在保定本地,省外消费者只知河北有“老酒”,却少有人知道“刘伶醉”。
2019年前后,有媒体报道,巨力索具不再给酒厂“输血”,刘伶醉遭遇品牌危机,10斤装、标价8888元/坛的“封坛大典”,被经销商一折甩卖,最低出货价被砸到500元/坛,宣告酒厂推行的老酒、收藏酒、封坛酒战略走向失败,有资料显示,当年刘伶醉的销售额已降至约2亿元左右。
曾经被誉为“河北第一历史文化名酒”的刘伶醉,2024年发生管理层变动,刘赛离开董事长宝座后,该职位由巨力集团执行总裁杨帅兼任——杨帅不仅是巨力集团创始人杨建忠之女,她还是刘伶醉第四十四代酿造技艺传承人。
在抖音拥有海量粉丝的杨帅,主导酒业公司之后,带着刘伶醉开启了白酒行业的“总裁直播”模式,同时在2025年经销商大会上,明确提出了“巩固保定大本营市场”的核心策略。
只是不知道,最终,杨帅能不能带领刘伶醉走出“抱着金饭碗要饭吃”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