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三年,"阿大葱油饼" 在第二代传承人吴志勇的带领下重新开张,上海石门二路 65 号的新店门前又一次排起了长队,这个曾因 BBC 纪录片走红的 “网红摊”,在停业三年后以10元1个葱油饼的价格重启,却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关于 “情怀值不值钱” 的讨论热潮。
回溯 "阿大葱油饼" 的发展轨迹,其命运始终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2010 年世博会期间,茂名南路弄堂口的简陋摊位因 BBC 报道一夜爆红,每天数百人排队数小时的盛况,让这枚售价 5 元的葱油饼成为上海城市文化的鲜活注脚。
然而无证经营的隐患在 2016 年集中爆发。当执法部门因卫生问题要求停业时,舆论场出现罕见的一边倒声援。这种情感共鸣促使政府部门创新监管方式,最终促成与网络平台合作开设合规门店。
因阿大的葱油饼价格明显高于同类饼,面对价格质疑,吴志勇表示,葱油饼用的是中粮的大豆油、五得利面粉,还会放一坨板油,用料扎实,上海市中心的房租、用人成本都不低,10元一个的价格只能说有得赚,但压力也不小。
在 “贵不贵” 的争论中,不妨算一笔明细账:中粮大豆油 9元 / 升,五得利面粉 2.5 元 / 斤,一个葱油饼大约2两,加上猪油、小葱,其食材成本很难超过2元,食材成本其实全国都差不多,不存在上海贵,其他地方便宜的情况。不过上海市中心的房租和人工确实不便宜,但分摊到每个葱油饼上,2元左右应该是够的。
细算下来,10元一个的葱油饼不算便宜,但味道还好不错,老顾客都是在夸赞。
相比起价格,更值得关注的是 “情怀溢价” 的边际效应。有些老食客听闻“阿大葱油饼”重新开业,第一时间就赶过来品尝,甚至有坐轮椅来的98岁客人,也不乏举着手机直播的探店博主,但还会有多少人真正为味道买单还真不好说,当滤镜退去,如何用产品留住人心?比单纯贩卖情怀更具可持续性。
不过吴志勇也采取了务实策略:一方面保留手工包制、板油添香等核心工艺,另一方面建立每日复盘机制,针对饼体偏硬等问题优化煎制流程。这种 "守正创新" 的思路,与老字号杏花楼推出网红青团的策略异曲同工 —— 既保持传统风味,又通过现代管理提升稳定性。
站在新起点的 "阿大葱油饼",正面临着比父辈更复杂的商业环境。当 98 岁老顾客坐着轮椅前来捧场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对味道的眷恋,更是对城市记忆的守护。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每日更新社会新闻,分享市井生活和美食,关注我,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