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余兆基在位于广州永庆坊的店铺里雕刻广东传统饼印(手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黄硕 摄
新华社广州5月19日电 题:在快时代,广州传统“饼印”手艺人守住“慢灵魂”
新华社记者黄硕、詹奕嘉、周颖
在位于广州永庆坊的工作室里,余兆基正神情专注地在一块木板上雕刻。木板形似一块被拉长加厚的乒乓球拍,拥有手柄,拍心位置有一个圆形凹槽,大小正好是一块广式月饼。
随着木槌和特制刻刀在余兆基的手中挥舞,精巧的线条沿着凹槽内部浮现。今年将满65岁的余兆基正在制作的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饼印制作技艺,这项技艺他已坚持了半个世纪。
饼印用于制作广式月饼、鸡仔饼、龙凤礼饼等各式传统广式饼食,也是“食在广州”文化的重要内容。将完成前期制作的面团压在刻有各种花纹字样的木制饼印上,是制作广式饼食的关键一步。资料显示,广佛地区有史可寻的饼印制作可追溯至300多年前。
“我们家做这个有160年了。”余兆基说,他所经营的饼印铺——余同号由其高祖父创立于清朝同治年间,至今已传承五代,是广州市目前唯一一家仍在坚持手工制作传统饼印的老字号。
在21世纪以前,手工饼印是广州各大酒楼制作点心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余同号也曾一度订单不断。但随着2000年前后机器生产逐渐普及,手工饼印生意也开始式微。
“现在这个时代就是要快。”余兆基略显无奈地说。
这是广州永庆坊一角(5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朔 摄
木制饼印制作正是一门与“快”背道而驰的手艺。用于制作手工饼印的木材需要先自然风干两年,再经过画样、车手柄、挖阴阳等至少十几道工序,这使得制造手工饼印的成本和耗时都明显更高,也“劝退”了很多酒楼。
尽管如此,余兆基坚信,手工制作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机器做的东西太完美,没有灵魂。”他说,就像人的左右脸永远不可能完全一样,手工制作的每一件产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目前,余同号的手作饼印主要销往香港的高端酒楼,也卖到澳大利亚、美国等海外地区。“只要有华侨、华人的地方,就有需求。”余兆基说。
“毕竟他们的根在这里,对传统的东西是有感情的。”他说。
由于手工饼印市场有限,余兆基的孩子选择从事其他行业,而他此前收的徒弟对于饼印制作也以兴趣学习为主。但他仍希望这门祖传手艺能延续下去。
2020年8月,永庆坊非遗街区正式开市,这是广州首个非遗街区,也成为展示与传播岭南文化的新平台。街区引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十余人并建成大师工作室,包括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广彩、广绣,以及省级非遗项目广州珐琅、广州饼印等。
永庆坊非遗街区采取“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传承人出一点”的模式,即政府部门对进驻非遗项目按租金比例进行一定补助,企业在场地租金上给予一定优惠,非遗传承人在承担一定费用的同时履行传承创新承诺,从而为更多本土传统技艺的保护与延续创造了条件。
作为进驻永庆坊非遗街区的一员,余兆基目前日常在新店面制作饼印,向往来的中外游客展示雕刻技艺。此外,他还会在店里举办饼印制作工坊,包括政府组织补助的公益性活动以及面向社会的收费项目。
“有人是想玩一下,还有人就是想挑战一下自己。”余兆基说。在他看来,手工制作之所以仍有人喜爱,是因为那是用心做出来的,充满“温度和感情”。
“不管做得好不好,用心去做的东西,做出的点心都是好吃的。”他说,“这是很难用言语描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