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周末跟朋友撸串,我随手开了啤酒,刚喝一口就被吐槽:“这哪是啤酒,分明是带气的糖水。”这话让我想起小时候偷喝老爸的啤酒,那股子浓郁的麦香和微微的苦味,现在怎么就消失不见了呢?
啤酒的灵魂在于麦芽。以前的国产啤酒,麦芽用量足,麦汁浓度能达到12°P甚至更高,喝起来醇厚香浓,所以被叫做“液体面包”。但现在呢?很多国产啤酒的麦汁浓度只有8-10°P,麦芽用量直接少了一半。
为了凑够酒精度,厂商开始大量添加大米、玉米、糖浆这些便宜的辅料。比如xx纯生,配料表里大米占了15%。这些辅料虽然能降低成本,却让啤酒的风味大打折扣。就像你熬粥,用一半大米一半玉米碴子,能有纯大米粥的香味吗?
更绝的是,有些厂商连啤酒花也不放过。天然啤酒花不仅能带来苦味和香气,还能防腐。但现在很多工业啤酒用的是啤酒花浸膏,就像浓缩果汁和鲜榨果汁的区别,味道寡淡不说,还少了天然的层次感。
工业啤酒追求的是“快”。拉格酵母在低温下发酵,两周就能完成,而传统的艾尔酵母需要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时间短了,风味物质自然就少了。就像炖肉,高压锅半小时和砂锅慢炖两小时,能一个味吗?
发酵完还不算完,工业啤酒还要经过过滤和巴氏杀菌。这两道工序虽然能延长保质期,却把啤酒里的活性酵母和风味物质全杀死了。你喝到的啤酒,就像被抽干了灵魂的躯壳,只剩下水和酒精。
现在市面上70%的啤酒,都被华润雪花、青岛、燕京、百威、嘉士伯这五大巨头垄断了。他们收购了各地的地方品牌,比如乌苏被嘉士伯收了,崂山成了青岛的子品牌。这些地方啤酒原本各有特色,四川的金威、湖北的行吟阁,都是当地人的心头好,现在却只能在记忆里找了。
垄断带来的是产品同质化。不管你买哪个品牌的普通啤酒,喝起来都是一个味——淡得像水,还带着股子奇怪的甜味。这就像快餐连锁店,标准化生产确实能保证供应,但想吃到有个性的美食,难。
当工业啤酒越做越差时,精酿啤酒悄然崛起了。精酿坚持用麦芽、啤酒花、酵母和水四大原料,发酵时间更长,工艺更复杂,还会添加陈皮、芫荽等辅料来增加风味。喝一口精酿,你能明显感觉到麦芽的香甜、啤酒花的苦涩,还有各种独特的香气,比如柑橘、松针,甚至咖啡味。
更重要的是,精酿啤酒给了消费者选择权。你可以选择苦度高的IPA,也可以试试果香浓郁的果啤,还能找到用本地食材酿造的特色啤酒。2025年,精酿啤酒的市场规模预计超过1000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抛弃工业啤酒。
国产啤酒的价格战已经打了十几年。为了抢占市场,厂商不断压缩成本,甚至不惜牺牲品质。一瓶5块钱的啤酒,原料成本可能还不到5毛钱。在这种情况下,厂商只能用更便宜的原料、更简单的工艺,结果就是啤酒越来越难喝。
不过,这两年情况有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推出高端产品,比如青岛的精品原浆、燕京的U8,这些啤酒用全麦酿造,麦汁浓度更高,价格也更贵。虽然销量还比不上普通啤酒,但至少让消费者看到了希望。
国产啤酒要想重拾口碑,必须回到品质上来。一方面,厂商应该减少辅料的使用,提高麦芽比例,让啤酒重新有“啤酒味”。另一方面,要尊重消费者的选择权,让地方品牌和精酿啤酒有生存空间。
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也应该用脚投票。如果觉得某款啤酒不好喝,就换一款试试。现在精酿啤酒的价格越来越亲民,330毫升的精酿白啤不到10块钱,完全可以替代工业啤酒。
啤酒是一种有温度的饮品,它承载着我们的记忆和情感。希望国产啤酒能早日找回“液体面包”的醇厚,让我们在撸串、聚会时,能喝到真正好喝的啤酒。毕竟,谁不想在炎热的夏天,来一瓶麦香四溢、口感丰富的啤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