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将至,吃粽子是端午节的“必备项目”。可咸可甜、可方可尖……粽子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美食之一,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做法和味道。你喜欢吃什么口味的粽子?一不小心吃多了该咋办?这份“食用说明”请查收↓↓
古代的粽子有啥馅?
老祖宗早就把粽子吃出了花儿
大约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粽子的雏形“角黍”;到了唐代,糯米粽成为主角,样式花样百出;到了宋代,粽子的口味就变得更加多元化。网友:不愧是迷人的老祖宗
唐代“甜粽”在长安盛行,如今西安的“蜂蜜凉粽”就是由唐代官府宴会上的“赐绯含香粽”演变而来。不仅如此,唐代过端午还有特色游戏“射团”。
宋代典籍记载,除常见的枣、糖,粽子还可加入松栗、姜桂、胡桃等材料。此外,宋代还出现了“蜜饯粽”,即各色果品入粽,苏东坡就有“不独盘中见卢橘 ,时于粽里得杨梅”的诗句。网友:这种“杨梅粽”不知道吃起来是什么口感
江西省德安县博物馆珍藏着一对南宋粽子,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最早实物三角粽子,无论是包制手法还是整体样貌,看上去和现在我们常吃的粽子一模一样。
其实,古人的粽子花样不比现代少。除了苏东坡提到的“杨梅粽”,北宋张耒提到过一种“特色粽”——“水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这个粽子不但是甜的,还可以冰镇。
明朝以后,咸粽、肉粽也流行起来。清代不仅出现了火腿粽子,更被赋予吉祥含义。相传,那时参加科举考试的秀才赴考场前要吃“笔粽”,粽子形状细长像毛笔,谐音“必中”,祈愿考试顺利,金榜题名。
特色粽子 “香”约端午
风味独特受欢迎
天津炉粽子,外皮酥脆、内馅软糯香甜;内蒙古奶皮子粽子,奶香浓郁、酸甜交织……端午将至,云南保山的茶叶粽、碱水粽、火腿粽等特色粽子琳琅满目。
茶叶有生津解暑的功效,当地茶农挑选优质的古树红茶,熬煮出红褐色的茶汤、放凉,再倒入淘洗干净的糯米。待糯米泡发好后,便可以包成一个个棱角分明的粽子。
除了茶叶粽,碱水粽同样深受当地人喜爱。这种粽子是将粟米秆烧成灰,加入开水过滤,制成碱水,将糯米与碱水混合浸泡5~6小时,为糯米上色、增香。
碱水粽包好后需要大火煮4个小时左右,口感最佳。天气热的时候吃,有健胃消食的作用。
包碱水粽时加入云南产的火腿,就是独具特色的火腿粽了。一口下去,火腿的咸香与糯米的清甜完美融合,唇齿留香。
端午将至,不少人为了方便,会选择购买半成品粽子。面对市场上种类丰富的粽子,怎么才能选到相对更健康的?戳视频,一同了解↓
以下视频来源于
央视一套
粽子美味,但也不要吃太多
这些细节要牢记
粽子虽然好吃,但也不能“狂炫”。如何健康吃粽子?吃粽子时,搭配点啥更健康?这些注意事项先提前预习↓↓
控制食用量: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黏性大、不易消化。成年人建议一次吃1~2个小粽子(50克左右)。如果是馅料丰富、个头较大的肉粽、蛋黄粽,更要减少食用量。
搭配有讲究:吃粽子时,可以搭配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如芹菜、西兰花,促进肠道蠕动;配上清爽的水果,如黄瓜、苹果,缓解油腻感;再来一杯清淡的茶水,如绿茶、薄荷茶,帮助消化。避免搭配高糖饮料、油炸食品,以免加重肠胃负担。
选对食用时间:建议在午餐时段吃粽子,经过一下午的活动,更利于消化。晚上肠胃消化功能减弱,应尽量避免食用,防止积食影响睡眠。
粽子虽美味,却也是一种高热量的食物。专家建议,健康人群吃粽子要有所节制,患有以下几类疾病的人不可过多进食粽子。
心血管病患者: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的患者吃多了粽子,会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血液循环,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
胃肠道病患者:粽子蒸熟后会释放出一种胶性物质,吃后会增加消化酶的负荷。粽子中的糯米性温滞气,含植物纤维既多又长,吃多了会加重胃肠负担。
糖尿病患者:吃了粽子也可能会造成血糖快速上升。
粽子吃多了?
别慌!科学应对有方法
粽子好吃,万一没忍住吃多了,出现胃胀、消化不良等情况,可以试试这样做↓↓
食用助消化食物:喝一些山楂水、酸奶,山楂能消食化积,酸奶富含益生菌,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改善消化功能。
按揉中脘穴:用餐前或晚上睡觉前,按揉中脘穴可以促进胃肠道蠕动。
以下视频来源于
央视一套
适当运动:饭后半小时,进行散步等舒缓运动,促进肠胃蠕动,帮助消化,但要避免剧烈运动。
端午节将至
你喜欢吃什么口味的粽子?
快来评论区留言吧
来源:央视一套微信